国家集采瞄准生物制品和中成药,专家:价格谈判难度较大
国家医保局7月17日发布消息表示,7月15日至1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
此前的6月18日下午,国家医保局举办的国家集采会议在线上召开,这被视为第三轮国家集中采购工作的信号。早前,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市已经第三批国采进入集中报量阶段。根据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报送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的通知》,第三批国家带量采购共包含了53个品种,86个品规,阿莫西林、布洛芬、枸缘酸西地那非等大众熟悉的常见药入选。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相关采购数据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向记者表示,在国家集中采购层面,过去主要集中在化药和注射剂层面,但实际上临床用药大、医保支付压力大的药物,还包括生物制品和中成药(不包含中药注射剂)。
史立臣介绍,相比较竞品很多的化学药,生物制品在全球发展时间短,有很多产品处于专利期,中成药有很多是独家品种,价格谈判难度很大。史立臣认为,涉及到独家品种和专利药品的价格谈判,国家集中采购可能会参考药品的可替代性,“虽然是独家品种,但是治疗这个疾病还有其他选择,还有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替代药物。”
中成药是中国特色,根据米内网数据,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中成药销售额达到2830亿元,近年来受到医保政策、合理用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成药市场整体放缓,2019年出现了1.7%的负增长。
虽然中成药临床用药量虽然大,但正如药品说明书上“不良反应”等不明确之类的信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却往往缺少数据。史立臣表示,这种现状也影响药品集采工作,“哪些中成药可以进入国家集采,是需要协商的。”“国家采购首先产品要有临床价值,第二要符合药物经济学。”史立臣认为,中成药集采首先入选的是争议比较小且消费量比较大的产品。
关于拥有专利的生物制品,史立臣表示,国家集中采购可能也会考虑可替代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座谈会将胰岛素作为生物制品的范畴,仅仅是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就近250亿元。排名前十的包括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等外资药企,也包括近期股价连续涨停、市值一度破千亿的国内药企甘李药业。
实际上,在各个地方,生物制品和中成药纳入地方集中采购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今年1月,湖北省武汉开始胰岛素转向带量议价,6月,浙江省金华市将中成药纳入当地带量采购。史立臣认为,地方集采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金华市的政策,要求独家中成药最高限价上降价幅度不低于20%,“只是一个金华市,不是浙江省,我是独家,我就不降价怎么办?”
史立臣还强调,国家层面的集中采购要考虑方方面面,不能出问题,这次国家医保局的座谈会召开后,并不意味着相关政策马上就要在两大药品领域执行,“从座谈会到出具体政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