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比白酒的机会大12倍都不止
来源:雕爷
先说个小事儿,“汉服”这东西,普通人觉得是小孩们玩的吧?至少中产阶级们还没进入视野。但你可知道,去年汉服产业规模是10.87亿,今年眼瞅着就翻几倍增长,据预测有可能摸到50亿,很多汉服店发了笔小小横财。
而且要我说,汉服这个产业,未来恐怕还有百倍增长的空间。为啥?你看看日本人消费和服的额度,就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了。事实上,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和服也曾经被严重冷落,毕竟大家赶时髦要穿西服嘛,和服意味着保守、落伍。但七零八零年代日本经济一腾飞,哪个民族还没点自尊心啊?干嘛非得死守着英格兰人的民族服装?所以,纷纷穿回了和服。韩国也差不多,经济一旦爆裂,大家都喜欢找点民族认同,所以民族服装必然崛起。
本来呢,旗袍特别好,可惜,太挑身材,小腹稍稍吃顿大餐就鼓出来了,所以,无论韩国人的韩服,日本人的和服,还是中国小朋友们刚刚开始狂热的汉服,都是看不出腰身,几乎适合所有身材。看着吧,根据雕爷还没写的名着《战略就是生态位》思想,汉服未来会孵化出一堆品牌,有玩总成领先的,拼多多大卖家;有快时尚的,各种夺目色彩每周上新的汉服品牌;还有汉服中的香奈儿……
估计聪明人猜到了,我怎么可能对汉服真感兴趣呢?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经济水平一到某个阶段,民族自尊和民族认同一旦觉醒,“新消费”领域,会额外冒出很多前所未有的巨浪——不仅仅是现存的常规品类值得重新做一遍,以前毫不起眼甚至不曾存在的品类,都可能冒出个百亿小巨头。
所以我一看很多人居然跑到白酒领域去创业——大概很多人都目睹了江小白的成功,所以最近什么江小红、江小牛之流纷纷冒出来——总之我觉得这些人脑筋有问题,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茅台在一万几千亿市值的背后,是中国白酒市场的真正消费(被喝掉的)是暗戳戳在下降?
简单说,狂热喝白酒的老头们,死一个少一个。年轻人为啥要喝五六十度的白酒?一句话,找不到场景嘛!白酒的最佳场景,事实上就是在“权力展示局”上,因为中国文化里,“领导随意,我干了”是为了表示服从,用自虐表现出尊卑顺序。(这方面,大象公会有过不止一篇文章深度揭示。)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权力展示”的场景,只会越来越少。
所以这几年,红酒消费井喷——我几年前详细论证过,最适合配餐的餐酒,就是十几度酒精度数的酒。所以,葡萄酒和日本清酒,都是十二三最高十五六度。韩国烧酒稍微高点,18~22度(没办法,韩国人活得稍微粗糙了点嘛)。在十几度酒精时,最适合吃每道菜后,“杀杀口”,清理一下口中余味儿,但又不妨碍吃下一口菜。啤酒缺点是三四度酒精度太低,杀口效果不明显,且想喝到微醺呢,往往需要大量饮用,搞得一肚子都是水,甭吃菜了。
中国五六十度的经典白酒,怎么可能适合配餐呢?那就是喝特么一条火线啊!一口闷下去,从舌头到喉咙再到食管,瞬间石化15秒,这抢夺了一切食物的味道呀!说难听点,再好的食材,再好的厨艺,在白酒的搭配下,也面目全非,滋味全无。这就和太辣的重庆火锅,根本是浪费顶级食材一个道理,因为过于霸道的单一味道,掩盖了好食材那所有精微美妙的变化,除了浪费,无话可说。
说到核心了——黄酒啊!(糯米、黍米酒或泛指米酒,而非高粱的蒸馏白酒)这才是中国上千年的文化精髓!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是喝的黄酒!武松景阳冈上打虎前,那是喝的黄酒!“举杯邀明月”那是用黄酒邀的……生儿子酿几坛“状元红”,生闺女就是“女儿红”,那都是黄酒!几乎你所有听到的中国酒的典故,其实都是低度数的黄酒——用高粱当原料,蒸馏法搞出来的高度数白酒,那是最近几百年,很近期的事。而且主要是在清朝中期国势衰败,粮食不允许再大量酿酒的前提下,才用原本喂猪的猪饲料高粱,配合蒸馏法酿出高度数白酒。
并且就算是白酒被发明出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也是劳苦人民喝的,因为一是便宜,二是喝几口就能微醺上头,很划算。而士大夫们,一直只喝黄酒。
那么答案很清晰了,一个是黄酒十几度更适合配餐,二是从文化角度黄酒也更正统更代表中国酒,三是最大一个命题核心了——
“到底吃中国菜时,我们该配什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