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趣小组,饭不好恰
简而言之,这是一场由500元引发的血案。
一个近15万人的豆瓣小组,在一夜之间口碑崩盘。管理员被狙,组长被挂,陈年老帖被扒,组员们愤而起义,连夜搬家。
这一连串事件,史称「拼组内乱」。事件所牵涉到的,除了小组管理层、组内成员,甚至还有膝盖中箭的电商新星。
拼组双城记
当然,在了解事件本身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拼组。
拼组,当前全称是:「拼组///我跟你拼了!」。小组名字会随电商大促而变化,比如618时,是「618///我跟你拼了!」,双11时,是「双11///我跟你拼了!」。
是的,这是豆瓣上一个集购物、拼团、转单、旅代、薅羊毛集一体的同趣小组。自2014年建组以来,聚集了近15万用户。每逢电商大促,便是豆瓣拼组大显身手的时刻,各种拼单经验贴与薅羊毛教程在组内层出不穷,经常被营销号们搬运至微博、知乎等地。
背景就是这么个背景,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这次的小组内乱是怎么回事。以及,到底是怎样的内乱,会导致一个十几万人的小组,在一夜之间流失近一半成员。
起因很简单。
2020年7月8日,拼组管理员将淘宝特价版官方号放入拼组发帖,进行征集活动,以100元一条的价格征集组内成员们的省钱故事。
然而,官方征集帖一出,组内质疑四起,纷纷指责管理员不应该放官方号入组引流,并要求管理员给出解释。
拼组管理员迫于压力于第二日暂停活动,并开说明贴,解释事情来龙去脉。然而,说明贴中贴出的对话,却暴露出管理员在此次活动中还私下收取推广费用,尤其是该管理员仅仅以500元的价格就将商家官方号放入小组。
在不少组员眼中,管理员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对某电商平台官方号作出让步,是对小组的一种「侮辱」,在激进组员看来,这无异于是将小组贱卖了。
所以,管理员的说明贴非但没有按下组员不满,反而更进一步引起大范围的质疑,越来越多的组员认为,这是小组组长和管理员联合商家共同在薅组员的羊毛,并愤而开扒陈年老帖,将此前管理员们电商大促期间发布返利活动链接、私联商家号进组,以及组长皮下疑似是三只松鼠员工等种种事迹再度翻出。
在轮番顶帖之下,引入该电商平台官方号的管理员发布道歉贴并退组,但大多数组员对管理员避重就轻、表述含糊的道歉贴并不满意,继而要求其他管理员来作出进一步解释,并提出管理层应对组内长期以来存在的盖楼贴、返利贴、官方号入组活动贴等作出相应回应。
久等无果后,拼组组员开始在组内开贴,提出选举新管理层,甚至,在帖子内草拟了组规和管理制度。一番竞选协商后,拼组组员选出了新管理员,并取得了原始管理层及组长的同意。
然而,拼组民间选送的管理员与原始管理层的沟通并不顺畅,在几个轮回的纠缠后,新任管理员并没有带着组员诉求凯旋而归。
随之,组员们纷纷表示,组长立场不明,换再多管理员也没用,转而要求重建拼组,宁愿搬家也不愿意稀里糊涂留在组内。
7月10号,搬家投票贴发出,当日,替代组「All buy&不买不可能」小组建立。
至此,这场涉及十几万人的小组迁徙开始了。
这饭不好恰
拼组这场翻车所引出的,不仅仅是管理层私下收受推广费,槽点更大的是组内始终存在的返利钓鱼贴。
不同于微博、知乎、微信公号等人人皆可进场的社交媒体,豆瓣小组往往有着较为严苛的审核门槛。组内分享、交流有着一定的限制,是半公开化地运营。
因此,带有明显盈利、商家推广性质的帖子在组内一般会遭到抵制。然而,小组模式下,权力极度下放至管理员手中,热门小组一个进组账号在坊间就能炒出高价,拥有生杀大权的管理员偶尔开小号或是放商家号进组,从操作上来说,难度并不大。
矛盾点也在于此,从属性来看,小组是同趣小组,组内帖子属于全体组员的共同产出,管理员不过是代行职责,义务管理,还需要对其他组员负责,要清理垃圾帖、广告贴、更新小组规则、维护组内生态等。但这些小组管理员并不像其他社区产品的管理员、审核人员是带薪上班有偿服务,大多数管理员都是为爱发电,这就使得管理员与小组成员之间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
微博大V和知乎答主偶尔恰个饭、接个推广并不会被狙的太狠,但在小组内,任何与恰饭有关的内容都很容易翻车,尤其是涉及薅羊毛返利这一块。
财经媒体关于薅羊毛返利的报道已经很多了,但大多涉及的是某个具体的微博博主、微信群主,在豆瓣小组内引流薅羊毛并不在财经媒体关注之列,也鲜少被拿出来讨论。事实上,十几万人的同趣小组,流量及曝光量也是很惊人的。管理员即便不置顶加精,楼主依靠自然热度顶帖也能收获无数关注,毕竟,除了组内的十几万成员,还有若干组外用户。
并且,基于同趣小组的特殊性,组员之间往往呈现出强秩序特征,面对不和谐内容或者是与小组主题无关内容,敏感性很强。
因此,购物小组内所出现的帖子若是夹带私货,很容易拔出萝卜带出泥。在此次的拼组内乱中,第一个被质疑的是楼主,第二个被狂cue的便是管理员。
该电商平台官方号在拼组内的这一波推广被狙的体无完肤。
但若是就事论事,电商平台最多背个五分之一锅。运营人员活动报备了,推广费用、福利也都一一到位了,扣是扣了点,但并没什么硬伤。
引起小组秩序崩塌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同趣群组本身的排他性。拼组在一众豆瓣小组中,入组门槛之高可比肩豆瓣第一娱乐小组鹅组,其进组暗号变化多端,常年被求购。当组员意识到管理员手握生杀大权,可随意控制同趣小组的命门,也确实通过这项权利牟利后,难免陷入沸腾。
另一方面,作为购物小组,拼组与引起媒体公号们关注的生活类小组有很明显的不同,它既不像各类抠门小组讲究节制物欲,也不像纯兴趣小组走不通变现,它正好踩在了一个中间地带,只要楼主可以巧妙地控制好标题和内容的敏感词,其推广引流效果比中心化的大V还要见效。
曾有专职引流的运营教程指出,因为豆瓣小组的特殊性,豆瓣帖子可以像写日记一样,不断添加内容,当干货与实用技术叠加的帖子走上热门,其推广时效往往长达几年。
在拼组,不乏垒了上千层的广告贴与返利贴。没人较真时,它是引流利器,有组员认真了,这就是风波本波。
不仅仅是拼组,只要同趣小组,这饭就不好恰。
同趣小组的宿命
坦白来说,发生在拼组身上的这场事故,在其他小组身上,未必不会重演,同趣小组比起单人运营的微博号、知乎号要不可控的多。
一个拥有十几万粉丝的博主,在中文互联网上并发挥不了什么影响力,但一个聚集了十几万用户的同趣群组却足以在垂直兴趣圈层里掀起波澜。
当然,互联网小组囿于产品特质所能引起的关注是有限的。从初代贴吧、豆瓣小组、微博超话到后来的虎扑、晋江兔区等,这些小组产品或带有小组功能的产品,一步步从松散的讨论空间进化为有秩序的大型社群,进而产出有质量的内容,最终逐步演化出规范的管理规则、进组暗号。一步步走来,看似话语权更上一层,但从未摆脱圈层壁垒。
尤其是豆瓣小组,虽然继承了BBS的大部分基因,但没匹配上互联网发展节点,话题讨论也好,公共议题也好,即便是源头,也不是关键传播节点。因此,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们只能敝帚自珍,在大众讨论度上很难更进一步。
而对于类似拼组的这类小组来说,它始终是两种意志的集合体。每个豆瓣小组在逐渐壮大的这个过程中,都慢慢褪去私人小组属性,转向公共。在组员认知里,小组是全体组员共同维护的栖息地,但显然,对于组长与管理员来说,小组即便壮大了,也并不完全是公共的。
这几年间,若干豆瓣小组都有从圈地自萌到反向输出主流舆论平台的体验,但也仅此而已。这些零星输出并没有为社区乃至小组生态带来任何改变。当然,这也能理解,同趣小组的去中心化分发方式、严苛的内容发布格式以及高浓度特征,都使得它难以往更大规模扩展。
这是宿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