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实体经济如何产融对接?产业要全面深入,数据需充分挖掘
钛媒体9月4日消息,由钛媒体和ITValue主办的2020全球数字价值峰会正在三亚进行。
在深圳大学银行业数字金融实验室主任姚征的主持下,网商银行供应链数字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牛学峰、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通威股份信息总监周勇、乐信集团信息安全中心总监刘志诚、中集瑞江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天宝与中关村银行智慧金融部总经理窦郁宏就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产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合作进行了讨论。
针对讨论主题“产融对接数据变现之路”,姚征指出,无论是产业还是给产业提供服务的银行业,细分开来每家都是一个挺大的山头,最重要的是两个山头之间建立一个连接,“两个山头之间打通,彼此做出一些稍微的改变,这个可能是真正实现产融结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银行:要全面深入产业
银行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最常见的形式即为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企业更好地经营、顺利地扩张。在这方面,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据网商银行供应链数字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牛学峰介绍,截至6月30日,网商银行累计拥有2900万小微客户,建议修改为截至到目前,网商银行累计为超过3000万小微客户提供信贷服务。而最新数据显示,网商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已经突破三千万,其中有80%的企业的第一笔贷款是从网商银行获取的;授信通过率基本在八成左右,有些平台甚至能达到九成。他还提到,网商银行未来五年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的、线上的、更具有科技感的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同时联合一千家金融机构服务中国一千万家中小微企业,最终希望让中国的小微企业可以享受到原来只有大型企业才能享受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方面,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透露,截至去年底,公司累计服务超过两亿用户(包括个人客户与小微企业用户),每天处理的金融交易最高时达六亿笔。在这个过程中,正如乐信集团信息安全中心总监刘志诚所言,“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风险源自你的数据”。
牛雪峰就坦言,网商银行能够实现当下成绩的原因,以及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支付宝的高覆盖率(在很多细分领域企业家中,支付宝覆盖率接近九成)、由此带来的海量数据,以及相关平台的数据能力,“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非常好的金融产品”。
因此,如何对企业信用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及应用,便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来自银行业的嘉宾一致认为,一定要以产业为基础,深入产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洞察。
中关村银行智慧金融部总经理窦郁宏就提出:“金融产品要嵌入产业流程中,金融服务流程应该符合产业场景的用户习惯;金融产品风控模型是在产业数据基础上建立,风控规则是银行跟产业专家一起制定,实现金融产品完整融入到产业生态服务中。”
对此,姚辉亚解释道:“什么是好的金融,一定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以合适的价格给正确的人交付好用的产品,实现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产业融合。如果金融业嵌入到产业当中融合发展,对于获客或者洞察用户需求非常有帮助,对定价也有很大的帮助。金融业的核心能力是风险,风险本质上就是定价,产业端有行业的表现,这个是金融业欠缺的,金融业天然缺乏这样的洞察,通过与产业的融合,对于行业的理解,对于微观的客户理解能够很好地帮助金融业做金融基本定价,可以很好地提供适合客户的风险定价。”
因此,微众银行也一直在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一家开放银行。姚辉亚称:“我们的对开放银行有三层理解,第一,开放平台,嵌入产业端,为产业端还有场景端客户提供服务;第二,开放创新,我们把自己的底层能力抽象出来,开源出去;第三,开放协作,大家数字化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可以在更广的生态层面建立合作,实现商业化的价值。所以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三层开放的模式实现产业融合。”
不过,对于一些金融行业的创业机构而言,则存在着一些挑战。
刘志诚就表示:“由于当下用户对于隐私的重视,创业公司的数据采集面临巨大的风险,其中包括合规性的挑战。因此,乐信只能基于业务驱动性的场景模式自建生态,从线下线上会员权益入手,实现对消费场景的覆盖,从而实现数据的自主循环。”
产业:数据需充分应用
来自银行业的代表强调了深入产业、全方位获取数据的重要性,而产业方面的代表则指出,目前大量的金融机构仍未实现对企业数据的充分应用,未能将企业数据作为授信、放款的依据与标准,这使得大量优质企业仍然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产业方本身也在为此做出努力。
通威股份信息总监周勇就用自身案例进行了分享。作为水产品行业的领头羊,通威股份拥有五六万家经销商,而他们绝大部分为个体户或者农民。水产品的养殖周期长达半年甚至更久,经销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前期投入很大,但很久之后才能回收资金,这个过程中存在大量难以满足的资金需求。
银行主流的模式还是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但经销商既没有担保、也没有资产抵押,作为资产的水产品银行也不知道怎么评估(价值);另外经销商的资金需求通常比较急迫,但银行贷款流程较长,如何便捷获取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为此,通威股份牵头与银行进行探讨,“能否通过交易数据解决一些信用担保的问题,通过经销商的数据把过往担保的为主方式,转变为信用的参与模式,让经销商快速获取资金,通过交易数据让真实的业务数据价值最大化。”周勇说。
此外,通威集团还与银行合作开发了一款App,“把我们的交易数据与银行的部分系统做直连整合,基本上在APP上面下单可以秒级资金到账,不用到现场签字了。同时针对不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解决不同用户、不同产品的问题,小的几十万,大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当然这个里面核心还是数据的,靠新的数据解决我们过往银行的手续的问题,信用的问题等等。”周勇介绍。
“我们的确需要中国银行更加开放”,最后,周勇提出了对银行的一些建议:“银行本身的系统,不管在我们新的业务创新,还是传统的资金业务直联的时候更加开放。另外,我们发现银行的很多金融产品,如果能够做成更加便捷、更加利于集体的方式,跟企业的传统系统整合的话,将发挥更大的价值。”
另一位产业方代表,中集瑞江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天宝也介绍了对交通运输行业企业进行征信与风控的特殊性。
“这个行业内的很多企业每三年可能会有1到2次客户违规违约的情况,而且车辆本身资产价值比较高,一个车四五十万,一旦违约,往往是几十上百台台,涉及资产就是两三千万,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基于客户数据的积累,协助银行做好全方位的客户画像,做好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基本上是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会有更新迭代的需求。
李天宝介绍称:“基于车辆本身的一些数据,例如每天运了多少吨,可能赚多少钱我们能估计到。另外这个客户有一百台车,这个月在线多少台,每辆车是非满运力甚至超运力或者不足,也是很重要的数据。”
另外,李天宝补充道:“因为客户之间本身存在竞争,你的生意很好我的生意不好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加科学、更加客观而且更加实时地评估这个客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粗暴地对企业进行ABCDE的等级划分。通过这样的数据,加上一些运营支撑,在经营端或者销售端对客户做一个更加精准的客户画像。”
李天宝称,这些画像可以帮助客户购车过程中,减少很多时间成本的浪费,如征信,贷款抵押,手续担保,还有银行与客户的信任问题。
“同时,我们将系统平台做成了开放式,轻量化的连接应用,互联互通;数据融入到客户的业务管理环节,解决了很多交付的问题,保证了整个过程当中货物交割、交付能够实时透明。”而对中集瑞江智能化产品而言,也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户黏性。(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石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