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师生“重走范长江之路”“在路上”践行新闻教育
“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大公报记者向芸摄
大公网11月12日讯(记者向芸)“范长江先生曾说记者要有抱负,要围绕一、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都是从民间来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廖圣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践对新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重走范长江之路”是对范长江先生家国情怀和新闻思想的探索和实践。
今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大学主办的“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自记者节启动后,历时五天圆满完成,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近百名师生从成都出发,走进平武、松潘等范长江当年采访过的地方,探索新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采访平武县平南羌族乡红军遗址。大公报记者向芸摄
探索新闻教育与实践之路
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教授表示,1986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范长江新闻思想和实践讨论会就是在四川大学举行。此次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发起“重走范长江之路”活动,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长江精神,培养范长江式的新闻工作者。
四川省委宣传部傅思泉副部长表示,这次活动在缅怀范长江同志的新闻成就、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承长征精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合作培育一流新闻人才的重要成果和积极探索。
“范长江先生不是科班出身,但在20多岁时就在新闻事业上取得如此成就,也给当前的新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长江韬奋奖获奖者、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对参加活动的新闻学子表示,要成为好的记者,必须像范长江先生一样,心怀国家和民族,走在民间和一线,“用脚来写、用心来写。”
活动期间,范长江曾经工作过的《大公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的代表,也分享与范长江的渊源。其中,由大公报从2014年发起的“范长江行动”,以港澳传媒学子在内地的新闻训练,践行着“好的记者应该肩负良知和责任,好的记者应该走在路上,好的记者应该秉笔直书、言为家国”的范长江精神,受到参会嘉宾“点赞”。
见证范长江行经之地巨大变化
“范长江与红军始终没有相遇,却怀着各自的迷茫同在中国西部最为偏僻荒凉的深山老林中共处了长达数月时间。‘长江精神’不仅是新闻人的精神财富,更是民族的精神财富,是需要保持与发扬的传统。”范长江家属代表范小克表示,“许多年轻人曾多次沿着范长江当年的路线进行考察,希望我们不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的脚步,而是用灵魂去探索新时代的长江精神。”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管斌与新闻学子一起采访。大公报记者向芸摄
据了解,本次活动也是为了纪念范长江代表作、中国通讯史上具有重要里程意义的作品《中国的西北角》正式出版80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80年前范长江曾只身从牛飞村对岸的涪江边走过,记录下当年平武境内“遍地饿殍”和“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
“范长江的西北行与长征线路交错,‘范长江之路’也是一条新闻长征之路。在平武期间,范长江对沿途的社会状况和民风民俗做了真实的记录。”平武县委书记李治平表示,范长江笔下的通讯,成为那一时期中国新闻界对平武最翔实、最客观的报道,这些报道也成为后人了解平武的历史资料。
“牛飞村在汶川地震时是极重灾区,我采访了一些群众,看到民众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很受鼓舞。”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陈娟希望通过这次重走范长江之路,真正了解基层,将来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记者。
“在当时,大家并不是特别了解中国西北地区时,范长江先生能够找到这个点,然后用自己的思考来行走。”南京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王昕桐说,对于“准新闻人”来说,现在更多地需要大家去思考眼前看到的乡村是什么样、可以怎样去改变,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一次新闻报道。
刚刚获得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的经济日报社济南记者站站长管斌则以自己在现场的认真采访,为新闻学子们做出表率。“一个记者获得长江韬奋奖,是无上的荣光。更重要的是要践行范长江精神。这次通过重走长征之路、重温长征精神,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精神的沉淀、一种精神的造血,今后也会不忘初心,踏上新的征程。”
在活动期间,“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主办方还在平武发出“弘扬长征精神,决战脱贫攻坚——新闻扶贫力行倡议”,呼吁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一帮一”新闻扶贫,力争每一个有条件的媒体帮助一个县(乡、村),每一个有条件的媒体人帮扶一个贫困家庭或个人,以“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必扶智”为基本路径,并通过文化教育等帮扶措施,推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