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共享健身仓消失了?

时间:2020-09-17 21:20:0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健身房跑路了,可我的肥肉还在。 曾经以传统健身房模式发展十余年的健身房行业,在经历一枝独秀的发展历程后,面临的是经营不善、老板捐款跑路的窘境。 但在政策利好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下, 健身行业仍旧是一个风口型赛道,叠加全民健身成为

共享健身仓消失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健身房跑路了,可我的肥肉还在。

曾经以传统健身房模式发展十余年的健身房行业,在经历一枝独秀的发展历程后,面临的是经营不善、老板捐款跑路的窘境。

但在政策利好和消费升级的趋势下, 健身行业仍旧是一个风口型赛道,叠加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健身行业新概念不断,共享健身仓、瑜伽馆、CrossFit训练馆、跨健身房的健身平台等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崛起,健身行业正迎来赛道更为窄化、更为多元的模式。

三年前,搭载着共享经济的概念横空出世的共享健身仓,作为原有健身房体系的一个补充,以社区场景为打法,的确吸引了众多资本的追捧,而在传统健身房倒闭潮中,打通健身最后一公里,轻资产配置的共享健身仓也被赋予了趁势分一杯羹的期待。

不过,这并非易事,共享健身仓运作模式难跑通,造血能力更是备受质疑, 经历几年的摸爬滚打,逐渐淡出公众视野,那些曾经的共享经济大潮中的资本宠儿似乎也消失了,那些昔日信誓旦旦的革命似乎也早已败落了……

从宠儿到弃子,共享健身仓集体失声

三年前,共享健身仓开始频频亮相北京街头,前饿了么创始成员毕振创办的觅跑一度掀起行业动荡,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在资本市场打的一手好牌,创立一周估值过亿,半月内拿下两轮共2500万元的融资。

不止于此,成立三个月后的觅跑再次宣布完成第三轮7500万的A轮融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中创投)领投,此前两轮投资方经纬创投、合鲸资本和信中利资本全部跟投。

于是, 觅跑融资总额在三个月内就高达1亿元,而第三次又有国家队资本入局做背书,因而迅速掀起了资本市场的狂风浪潮。

以后,资本市场对于公园盒子、纯净跑等共享健身仓的融资也在不断活跃,不过融资热潮来的快,退的更快, 近两年共享健身仓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资本的追捧也悄然按下了暂停键,最近的一笔融资消息还停留在2018年,公园盒子与华住酒店的跨界牵手。

当然, 跟着资本一起退场失声的,还有这些曾经在共享经济浪潮中,吸睛无数的共享健身仓品牌。

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底,入局共享健身仓的公司近40个,但如今市面上还能够看到的健身仓已不足10家。而即便是此前最为活跃的觅跑也开始走向沉默,甚至因为过于沉默,不禁让人怀疑共享健身仓还活着吗?

对外,共 享健身仓已经集体沉默,头部玩家觅跑和公园盒子两家的官微不仅发的内容无关痛痒,两条微博甚至可以时隔三个月甚至是大半年,几乎处于无人运营状态,而营销端更是全面沉寂。

共享健身仓消失了?

而在觅跑和公园盒子的小程序上也是只能偶尔看见两家推出零星的消息,不过小程序倒是可以正常进行预约。

一鸣网随即进行预约发现,觅跑能够预约到的最近的一家距离4.4km外的某小区大门附近,公园盒子最近的一家距离也相似,位于5.4km外某小区里,还发现公园盒子的小程序中只显示了21家盒子的界面,其中有一家显示暂停营业。

可以说, 共享健身仓还活着,但已经难以考据,觅跑最初投建的1000家健身仓现在还剩多少,公园盒子是否也只剩这21家。

在各大社交媒体,共享健身仓相关的讨论也似乎在两年前戛然而止。

风口吹起来的伪命题

共享健身仓的社区战铺网还未开始,就资本遇冷,这是为何?猜想原因,我们不得不回归到共享健身仓本身。

共享健身房的商业构想极具野心与创意,但成功与否是要看其产品和服务能否获得用户的认可,而要想赢得市场和用户,共享健身房还需在用户体验和产品价格上讲好故事。

首先,共享健身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用户角度看来,体验并不算太好。共享健身仓提供的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空间的自助健身服务,主要提供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等,设备较少、空间狭小、功能单一都是致命缺点。

其次,碎片化场景健身过于理想,且难解决用户需求痛点。受资源限制,社区内投入自助健身设备有限,无法像共享单车那样通过大规模投放来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需求。叠加用户健身时间短则二十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用户排队等待束缚性太强,黏性较低。

再者,产品价格也会影响用户需求。以觅跑为例,其实行的是单一价格制,5分钟1元,一小时共12元,而其他玩家价格也在10元左右。共享健身仓布局在社区,显然是想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地理优势吸引居民成为自己的长期用户,从而获得稳定收益。那么,这个价格并没有优势。

以每周三次、每次1小时计算,则用户的年消费在1500-2000元之间。这个价格足以买一台中低档的跑步机,亦或者,还可以选择团购一张平民级健身房的年卡,享受更专业、更多样化的健身服务。

这意味着, 用户体验和价格都没有优势的共享健身房,能吸引到的只是喜欢尝鲜和偶有兴致健身的零散用户,而对于最具潜力的健身爱好者这个市场而言,则很难切入。

那么, 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浮出水面,如何盈利?共享健身仓将一年交几千元会员费去健身房的传统模式拆分成了计时模式,和共享单车一样,采用的是押金制和按次计时收费。

对于传统健身房而言,面对实际到店率低的健身用户,可以通过一次获客,绑定用户长达一年的消费,叠私教等二次付费,来开发用户价值。而按次收费,则在无形中加大了健身仓的成本回收难度,更是难以形成用户黏性。

野心被现实雪藏

和MiNiKTV、抓娃娃机进商场,共享单车进市区,外卖进校园一样,共享健身仓要想打通场景并非易事,以觅跑为代表的社区场景以及以公园盒子为代表的从社区延伸向园区场景和酒店场景,如今也停留在了试水尝试阶段。

而这其中,社区的流量入口最被看好,但如何走进社区,平衡好与物业、业主的利益关系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而初期, 要想把市场打开,这场博弈避免不了利益让渡。

不仅如此,把钱先烧到哪里也很重要。外卖大战初期,百度外卖网子铺得最开,但最终还是倒在了那时只有四个城市的美团和在高校称王的饿了么面前。这意味着,共享健身仓这种小而美的模式要求其对于用户群体必须有着极为精准的定位。

而共享健身仓尽管借用了共享这个概念,但本质上其实是“社区MINI健身房”。客观来说, 消费者健身的确存在就近就便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刚性如何,也还需要更为清醒的思考。

共享健身仓想要撬动的是全民健身,而其本身的出现,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大众对于健身的新需求。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 但国内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仅为0.7%,这一指标在美国是17.7%。

大量的潜在健身小白亟需唤醒,但 如何撬动这片蓝海,做好市场教育以及留存,共享健身仓并没有给出答案。而且市场上也没有相关营销,尽管头部玩家强调目前攻法方向主要是在铺场景,但在一片尚未形成社区健身场景消费习惯的行业里,急于开疆拓土显然过于冒险。

不得不承认, 共享健身仓的社区场景攻法是一个理想的构想,但其衍生而来的诸多痛点很难被攻破,而且资本的警惕或也在释放其很难跑出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的信号。随着健身行业的概念与泡沫越来越多,未来,可能无法把健身房清晰地定义为现有的某一种模式,更有可能是不同模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