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我的新闻我做主

时间:2016-11-29 14:01:43 作者:采集侠 来源:网络整理
我的新闻我做主---基于用户使用习惯和兴趣,融合了个性推荐和智能订阅,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旨在提供私人定制资讯的新闻客户端应运而生,成为市场和资本的宠儿

我的新闻我做主

  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我的新闻我做主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如今,当我们打开手机里的很多新闻客户端时,会发现所呈现的画面已经由过去的“千人一屏”,转变成现在的“千人千屏”。由此有人认为,新闻已经进入“定制化时代”。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新闻的定制化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潮流?“定制新闻”真的能实现真正的私人定制吗?用户又是否会为这种定制买单?

  挺“定制”派:获得针对性信息

  每天清晨七点,在重庆一家银行工作的赵昭都会踏上上班的地铁。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中,除了刷朋友圈之外,打开新闻客户端查看新闻资讯成为她通勤路上必做的事情。

  “平时喜欢看美剧,还喜欢韩国组合BIGBANG,所以为自己订阅了两个这样的频道。”在赵昭使用的这款新闻客户端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搜索关键词,再点击“订阅”,客户端就会在栏目条中增加以这个关键词命名的新栏目。当用户点击该栏目时,就能随时查看关于该关键词的最新资讯。

  除了订阅功能,与其他客户端一样,这款新闻客户端还具有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赵昭平时查阅新闻的习惯,客户端会主动推送一些财经新闻和社会新闻。赵昭认为,“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这种为用户量身推荐的新闻,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摒弃掉对我没用的信息,获得最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满足我对信息的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标配。坐车时、吃饭时、睡觉前……大量碎片化时间的存在以及新闻获取终端的变化,要求新闻产品必须适应人们这种阅读需求,新闻信息的精准化投放成为客户端产品制胜的关键。

  基于用户使用习惯和兴趣,融合了个性推荐和智能订阅,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旨在提供私人定制资讯的新闻客户端应运而生,成为市场和资本的宠儿。

  “42.33亿,这是今年10月31日之前在一点资讯平台上累积产生的由用户自己发起的个性化频道订阅数量。这意味着,‘推荐+搜索+订阅’的信息获取方式正在成为移动网民的主流方式之一。”一点资讯高级公关总监刘伟在今年11月举行的一次传媒活动中表示。这一上线刚满3年的客户端,已经聚集了2.9亿用户;而比一点资讯成立早一年的今日头条,截至今年8月,已拥有超过5.5亿的装机用户,月活跃用户超过1.3亿,日活跃用户超过6000万,每个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在行业中的地位难以撼动。

  反“定制”派:技术不懂得适可而止

  “私人定制的新闻和个性化推荐的新闻满足了我的个性化需求,但我担心的问题是,太有针对性的新闻匹配会让我的信息接触范围变得狭窄,思维受限,而逐渐失去选择新闻的主动性和判断性。”在北京某检察院工作的周广寒认为。

  有如此想法的并非他一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熊铮铮进行的一项基于媒体与受众的调查研究也显示,实际上,用户最感兴趣的是控制权,即随时随地查看所有新闻内容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阅读或者点击大部分的新闻,而是说,用户想要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必须去选择。

  “用户不想进行新闻个性化设置的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想漏掉任何新闻,害怕自己会变得鼠目寸光。即便用户可能不会点开链接去阅读大部分新闻,但他们仍想查看标题,这样就能获知大范围事件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熊铮铮在报告中指出,对用户而言,忽视不感兴趣的新闻着实比费劲更改个性化设置要方便得多。

  “个性化的新闻订阅和推荐看似美好,但推荐技术不是人,不懂得适可而止。我可能只是偶尔看了一条社会新闻,当我下次打开客户端,就会看到满屏的同类新闻,甚至更加媚俗的新闻,这会让我感觉很无奈。”在安徽一所高校广告学系任教的谢凌琳说。

  深谙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微博“大V”、果壳网心理学领域达人“科学家种太阳”在一篇热门文章中回答了谢凌琳的困惑。他认为,机器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俗称“马太效应”的现象:豆瓣推荐电影、亚马逊推荐图书,都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去积累足够的用户数据,从而优化推荐结果。然而,新闻是一个时效性非常强的东西,转瞬即逝,在推荐时很难针对每条新闻去做计算,只能把主题相似的新闻都看成是同一类。

  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家种太阳”认为,个性化推荐和“定制新闻”的产品并没有大众想象中那么高深,作为互联网产品,它们也的确实现了“三赢”,即用户感觉看到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包括广告也是个性定制的;广告商投放的广告则都展示给了目标受众,不花冤枉钱;新闻客户端则通过技术,提高了资源的变现效率。

  (光明网记者 吴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