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新业态新职业“喊渴”,职校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

时间:2020-10-01 12:00:1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
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新业态勃兴催生一批新职业,从去年至今,人社部等部门陆续发布38个新职业,为劳动者打开更大的就业空间。 不过,与产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许多新兴产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面对新业

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新业态勃兴催生一批新职业,从去年至今,人社部等部门陆续发布38个新职业,为劳动者打开更大的就业空间。

不过,与产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许多新兴产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面对新业态新职业带来的人才培养命题,作为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院校如何作答?成长型企业能否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多投入?职业培训该怎样响应,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人社部门、工会等能否加速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为新职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系列报道《新业态新职业“喊渴”,人才培养如何破局?》,敬请读者垂注。

阅读提示

新业态新职业呼唤新职教。然而,职校人才培养尚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不少职校纷纷增设新专业,却让增设专业过于集中;学生所学相对企业一线需求明显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产业升级步伐,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凸显出来。

精准对接新职业人才缺口,职业院校尚需要找准坐标,方能完成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9月23日,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智能制造方向)课堂上,一群2019级新生正在听讲。除了传统的机械电子基础知识,他们还将学习工业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作为在未来智能工厂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甚至对他们从事的岗位没有准确的描述。

他们是职校应对职业变化培养的技能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广泛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增长点。相关领域从业人员需求大幅增长,产生了一批新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表示,未来五年,38个新职业人才缺口超过9000万。作为技能人才的主要提供者之一,面对缺口,职校该如何应对?

专业“上新”,没有那么简单

“招聘2名大数据工程技术员的启事挂了半年,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沈阳一家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李维哲说,企业想招聘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应届毕业生,来应聘的大部分专业不对口,好不容易遇上几个专业对口的,结果一面试连行业基础技术都说不清楚,更别说有实践经验了。

事实上,这几年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并不少。2016年2月,教育部新增审批通过了该本科专业。截至去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设置该专业的有619所,占总数的49.7%。

“哪个专业在市场上火,学校就一窝蜂上马哪个专业,短期内能满足产业的大量需求,可从长远看必将供大于求。从工商管理和计算机专业就可见一斑。”辽宁某高职计算机专业讲师邓安志说。2019年,教育部新增本科备案专业中,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岗位对接的专业占据前五位,共544个,占总数的32.5%。

他表示,部分院校不顾办学条件,不研究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盲目上新,最终又导致新专业的裁撤。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裁撤专业367个,其中甚至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制造工程等多个新职业相关专业。“职校培养人才要经过先吸引优质生源、学校培养、人才进入行业并留下三个过程。一些新职业所在的现代服务业行业吸引力不足,让职校招不来优质生源。这也变相迫使学校扎堆上马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专业。”

“网约配送员、健康照护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快递员、保姆和建筑工。你辛苦培养个孩子就让他们干这个?”采访时,家长张菲说。她的儿子今年进入了一所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读。面对众多新专业,她还是选择了“传统老牌”专业。像张菲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新职业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新的工作和就业创业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两个领域。其中,受行业收入、提升空间等因素限制,很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吸引不来优质生源。

所学滞后于需求是人才培养痛点

“职校人才培养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课程和实践相对真正企业一线的需求明显滞后。”李维哲说。

面试中,他发现,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职校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通常更新速度很慢。即便是从事科研项目的职校老师也往往并非出自新兴产业一线,对于业内信息的获取较少,即便获取到,也很少编写进教材之中。

“学生在学校操作的还是企业五六年前淘汰的旧设备。”李维哲说,每年他都会到职校招聘数名毕业生,来了之后无一例外要重新培养实践能力。他对此也表示理解,要求普通职校添置大型机械设备不现实,因为要承担不菲的日常维护和软件升级费用。

邓安志最大的感触就是职校师资水平有限,不仅在于现有师资内部激励不足,还有由此带来的行业精英引不进来的问题。

邓安志告诉记者,不少职校对于老师的考核,不会考核教的内容是否先进或者贴近产业,也不会考核教出来的学生是否抢手。而且,科研、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并不比普通老师的薪资待遇高多少,所以很多老师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此外,职校的薪资待遇也很难吸引行业内的顶尖高技能人才。邓安志所在学校请来的大国工匠都是兼职教授。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兼职教授享有报销往返差旅费、工作期间的食宿和学院的课时津贴。“每个月不到3000元,都不如他们为企业多攻关一个项目难题的收益高,很多工匠积极性不高。”邓安志说。

精准对接人才缺口,尚需找准坐标

尽管看到了职校人才培养上的诸多痛点,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让邓安志仍对职校的人才培养充满信心。

邓安志建议,尽快构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动态机制。职校应当坚持开放办学,主动与新经济业态对接、与产业互动,精准对接人才缺口,找准坐标。及时回应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诉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构适合需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使之能够快速响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需要。

“职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又急需加速的过程。”李维哲说。

他认为,培养人才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起码会经历2~4年的教学“时间差”,并不是早上浇水,晚上就能结果,而且很多高技能人才都是能“坐足冷板凳”的人。培养技能人才,职校增设新专业也好、提高师资水平也好,都要有足够的耐心,速成、激进都难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做大做强学校的优势专业。现如今,职校教育的变革在稳步推进中,早期的人才基地建设和一批示范性专业的建设也小有成果。

李维哲还认为,政府也要加大对当地优势领域的支持力度。营造资本、技术、信息自由流动的环境,让市场的力量来选择人才流向。“当健康照护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能拿到几十万的年薪,受到全社会的认可时,肯定让孩子报考相关专业的家长也会多起来。”

(原文题为《新业态催生新职业 职校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