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盯上了植物肉
一旦植物肉产能瓶颈被攻克,生产规模起来,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很可能会成为我们日常充饥的食品。
2019 年 5 月 2 日那天,Ethan Brown 怀疑自己看错了,他成立了十年的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价暴涨 163%。
一天之内,这家公司就创下了两个纪录:人造肉第一股;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日涨势最好的股票。
更让 Brown 没想到的是,Beyond Meat 上市两个月后,股价相比发行价翻了 7 倍,还曾一度冲到了 239.71 美元。在这种疯狂的涨势下,有人将 Beyond Meat 比作食品工业的特斯拉。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升产能,Beyond Meat 也开始「模仿」特斯拉,在中国建厂了。
9 月 8 日,Beyond Meat 宣布与浙江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将在该地区建设生产设施,在数月内开始试生产,并在 2021 年初全面投产。
Beyond Meat 成了首家将主要生产设施落户中国的人造肉跨国公司。消息一出,Beyond Meat 在美股三大股指集体收跌的情况下,逆势上涨。
超越真肉的,是什么肉?
最早公开讨论人造肉技术的人,是温斯顿·丘吉尔。八十九年前,他在《河滨》杂志里提到,希望未来实验室可以专门培育动物的某些部位,来解决吃鸡只吃鸡胸肉的西方人的尴尬。
丘吉尔幻想的人造肉是「人造真肉」。简单来说,是把动物身上的活细胞提取出来,放到培养基里「种」出来的肉块。
2013 年,BBC 直播了首次细胞培养肉的试吃会,评委给出的评价是「吃起来勉强像肉」。节目里那块只有一个普通汉堡肉饼大的人造肉,培育时间长达 2 年,费用达到 33 万美元。
细胞在体外培养,对于环境、营养的要求很苛刻;另外,肉细胞的分裂速率也不够快,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BBC
七年过去了,细胞培养肉还没有面向市场的产品出现。
在人造肉阵营里,还有「人造假肉」这个流派,一般称为「植物肉」(plant-based meat)。这种肉的基础就是植物蛋白。一般来说,厂家先用豆类和谷类进行蛋白复配,再将粉状的蛋白原料用加热、冷却、挤压等「暴力」方法做成纤维拉丝的状态,中间还会添加植物脂肪和色素模仿真肉的口感和血汁。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就是生产植物肉的代表企业。
Beyond Meat 主要用豌豆蛋白,加入甜菜汁提取物模拟血色,而 Impossible Foods 用大豆蛋白和马铃薯蛋白,还从大豆根部提取血红素,用酵母培养好后,就成了植物肉饼里滋滋外冒的「肉汁」。但总的来说,这两个竞品之间,在食品技术上并没有巨大差异。
目前,这些「假肉」都已经流入美国各大商超,而且不是单独陈列,它们和真肉摆放在一起,价格一般比后者高出一倍。这些植物肉品牌也会直接和快餐品牌合作,比如 Impossible Foods 就和汉堡王合作推出了植物肉皇堡,即便价格更高,也经常供不应求。
资本盯上了「假肉」
在去纳斯达克敲钟前,Beyond Meat 就拿到了比尔·盖茨、Twitter 联合创始人和好莱坞名流「小李子」等的原始投资。而 Impossible Foods 也拿到了李嘉诚旗下 Horizons Ventures 和淡马锡等知名投资团队的融资。目前这两家公司估值相近,在 50 亿美元左右。
植物肉公司讲述的愿景是美好的。比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能解决食物短缺困局,甚至还能减少传统肉食在生产时病菌感染的风险。
「是时候切换到以植物为基础的生态系统了」,Impossible Foods 国际及零售高级副总裁 Nick Halla 说道,他表示相较于传统畜牧生产,公司的植物肉制造过程能减少 96% 土地使用量、87% 的用水量和 89% 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更友好。
另外,根据近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新冠肺炎疫情还可能新增 1.3 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 6.9 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研究报告甚至发出警告,全球迎来了 50 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国内政府呼吁的「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也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为了社会焦点。
试想一下,一旦植物肉的产能瓶颈被攻克,生产规模起来后,成本下沉到一定程度,这时候,让政府在高风险、高资源消耗的工业肉和似乎更「安全可控」的人造肉产业之间作选择,天平会怎样倾斜呢?
国内人造肉品牌——珍肉的创始人吕中铭告诉极客公园(ID: GeekPark),人造肉在中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求。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肉食消费国,每年的肉食消费在 8800 万吨左右,每年都有肉食供应的缺口。农业部一份报告显示,到 2030 年中国的肉食总缺口会达到 3000 万吨,到那时,人造肉发挥的作用或将功不可没。
更让资本看到希望的,是植物肉公司开始赚钱了。
2019 年,Beyond Meat 在第三季度首次实现了季度盈利,全年总营收 2.9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9%,2019 年的净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鲜肉产品的销量增加零售点,餐饮和餐饮服务渠道的平台,包括新的战略客户,国际客户以及现有客户的更大需求等,扩大了分销点。
另外,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传统肉类生产厂传染风险增加、肉类供应短缺以及消费者担忧等因素,人造肉也意外获得利好。
资本对人造肉的市场预期也是趋于乐观的。
Beyond Meat 在招股书上写着植物肉市场约为 350 亿美元。投资机构 FAIRR 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 年来植物肉的年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 8%。目前,增长率约为加工肉类产量的两倍,年销售额约为 20 亿美元。到 2020 年将达到 52 亿美元,到 2050 年则将占市场的三分之一。
和新能源汽车异曲同工
食品制造和汽车行业,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就人造肉在现有市场上的角色,很像初期的新能源汽车。
电动汽车就是在燃油汽车占主导的市场里,不断依靠技术革新争食蛋糕。2008 年,仅成立 5 年的特斯拉就交付了搭载锂电池的纯电动跑车 Roadstar,依靠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下探轿车市场。
这条「鲶鱼」搅动了传统汽车市场,到 2018 年,全球新能源车产量为 192.4 万辆,同比增长 52.5%。人造肉同样是想在传统肉食这片「红海」里弯道超车,攻下原本吃真肉的消费者。
美国消费者里 5% 的素食者并不足以撑起市场规模。2018 年,人造肉占据全球肉类市场(9457 亿美元)份额的 0.02%,未来十年,人造肉场内的玩家们,想要把这个数字提高到 10%。那是一个近千亿美元的市场。
可以说,人造肉和新能源车都是在市场上寻求「存量替换」。
另外,这两者都借上了政策的东风。比如,在传统燃油汽车的能源进口压力、环境压力的多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产销持续攀升,而人造肉同样如此。吕中铭提到了国家在 2017 年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其中提到了发展动植物双蛋白产业,这让人造肉企业获得了动力来源。
那么,这些站在风口上的人造肉公司是下一个特斯拉吗?投资资讯网站 Seeking Alpha 的一位作者写道,「不,Beyond Meat 不是下一个特斯拉。特斯拉的崛起靠的是技术,而 Beyond Meat 主要还是基于市场营销。」
有意思的是,在一条名为《如何做一块逼真的人造肉?》的视频底下,有人这样评论:「去菜场买块牛肉,搅碎了之后再拼起来,说它是人造的。还能多赚一倍的钱。」
这背后,或许说明眼下消费人造肉的,全是为「概念」和「生活方式」掏的钱。毕竟,这些植物肉还没能完全骗过人们的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