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上市:昔日P2P龙头转型上岸,收入八成靠放贷
陆金所赴美上市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10 月 8 日,平安集团旗下的投资理财平台陆金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递交招股书,寻求在纽交所上市。高盛(亚洲)、美国银行证券、瑞银、汇丰银行、平安证券(香港)等担任承销商,平安集团占股42.3%。
虽然招股书中并未披露具体融资额,不过此前有传闻称,陆金所融资规模或达 20 亿至 30 亿美元,有望成为美股市场迄今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招股书显示, 2019 年,陆金所实现收入 478 亿元,净利润 133 亿元; 2020 年上半年,收入 257 亿元,同比增长9.5%,净利润为 73 亿元,同比减少2.7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先后递交了招股书,至此,三大金融科技巨头相聚资本市场。
放贷加理财,年赚超百亿
陆金所的两大主营业务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更直白一点的说法,其实就是放贷和卖理财产品,这两项业务分别在中国非传统金融机构市场中排名第二和第三。
零售信贷业务由旗下平安普惠提供,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陆金所贷款业务用户数达到 1340 万,其中,小微企业(员工少于 30 人且年收入低于 500 万的企业)占69%。财富管理业务由陆金所平台提供,人均用户持有资产规模为2. 93 万元。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促成零售信贷总余额达 5358 亿元,财富管理规模达 3783 亿元。
从营收表现上来看, 2017 年- 2019 年,陆金所贷款业务总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6%,财富管理客户资产总额(不包括P2P产品)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9.4%。年度总收入分别为 278 亿元、 405 亿元、 478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60 亿元、 136 亿元、 133 亿元。
2020 年上半年总收入为 257 亿元,相较 2019 年同期的 234 亿元增加了9.5%,净利润 73 亿元,相较 2019 年同期的 75 亿元减少了2.8%。招股书中解释称,收入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财富管理业务的传统产品流失以及零售信贷业务的定价变化。定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借款人提前偿还了贷款,以及资金结构变化影响了服务范围。
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是销售和市场营销支出增加了21.3%,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新增贷款的增长导致资本化借款人获客成本的摊销,以及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高达134%的信贷减值损失。
目前陆金所采用轻资产模式运营。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平台提供的所有贷款中,60.6%由 49 家银行直接提供资金,另有38.7%由信托计划的投资者提供,陆金所平台自身提供的贷款资金不超过10%。
2017 年- 2020 年,陆金所各业务占比变化
图片来源 / 招股书
随着运营模式的转变,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中,零售信贷业务服务费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占比不断提升,从 2017 年的55%,增长至 2018 年的73%,再到 2019 年的82%;而净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下降,从 2017 年的26%,下降至 2019 年的8%;担保收入占比也不断下降,从 2017 年的5%,下降至 2018 年的2%,再到 2019 年的1%。 2020 年上半年,上述三项指标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0.8%、11.7%、0.7%。
去P2P与艰难上市路
互联网金融的大潮已经退去,陆金所是为数不多的上岸者。
9 月 14 日,在银保监会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表示,截至今年 8 月末,全国在运营网贷机构为 15 家,比 2019 年初下降99%。
陆金所如今将自己定义为“技术驱动型个人金融服务平台”,而它过去更广为人知的身份,则是背靠平安集团的P2P行业龙头。
去年 7 月,国内的P2P公司为配合监管“三降”要求,开始清理P2P业务。所谓“三降”,是指有关部门要求P2P平台压降存量业务规模、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
在招股书中,陆金所也提及了自己与P2P业务“脱钩”的过程。 2017 年下半年,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不再提供B2C产品, 2019 年 8 月,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不再提供P2P产品,同时停止利用P2P投资者的资金作为零售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P2P产品客户资产占比下降至12.8%, 2020 年的贷款资金来源中,不再有P2P投资者的资金。
招股书披露,旧产品(主要指网贷资产)从 2017 年末的 3364 亿元,减少至 2019 年末的 1033 亿元,到 2020 年 6 月 30 日余额为 478 亿元,旧产品占客户总资产比例从 2017 年末的72.9%下降到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12.8%。由于P2P产品最长期限为 3 年,陆金所最后的存量P2P产品到 2022 年到期。
截至 2019 年 6 月,虽然P2P业务在陆金所的业务中占比已经较小,但陆金所的P2P平台依然是行业老大。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陆金服(陆金所的P2P平台)的综合评级排名行业第一。根据零壹财经的数据,截至 6 月底,陆金服的待还余额为984. 3 亿元,远超第二名玖富普惠的480.1 亿元。
2016 年,陆金所转型成为“三所一惠”布局,“三所”指的是陆金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一惠"则指的是陆金所控股旗下开展融资担保、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业务的公司总称,并实行网贷行业的“三降”,逐渐剥离网贷业务。 2017 年陆金所在新加坡成立了陆金所国际,开展海外线上财富管理业务,形成了 “四所一惠”战略布局。
然而,顶着P2P龙头的光环,陆金所上市之路并不顺利。 2014 年 5 月,当时传言陆金所将分拆上市,其估值高达千亿元。 2015 年 12 月,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首次回应称,陆金所最快将于 2016 年下半年在港上市。 2016 年 2 月,陆金所宣布完成12. 16 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 185 亿美元。此后的上市传闻,陆金所再也没有正面回应。直到 2019 年 3 月,陆金所大股东平安集团称,陆金所目前资金充足,暂时没有急迫的IPO压力。
投资方对陆金所上市的期待显而易见, 2015 年 3 月A轮融资之后,陆金所的估值为 100 亿美元, 2019 年 3 月C轮融资之后,估值为 394 亿美元。在市场看来,投资机构亦有对陆金所的上市预期和退出需要。
实际上,上市前夕,陆金所的估值是下滑的。
8 月 27 日,中国平安发布上半年财报,披露五家科技公司估值总额达 700 亿美元。公开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和汽车之家在 6 月 30 日的市值分别为162. 36 亿美元、67. 43 亿美元和89. 9 亿美元,合计319. 69 亿美元。这意味着,陆金所控股、平安医保科技的总估值约 380 亿美元。这一数字低于陆金所控股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
另外,转型路上的陆金所也屡受争议。
2019 年 11 月,平安普惠因为法院的一份民事裁定书,引发了媒体对平安普惠涉嫌经济犯罪的关注。这份裁决书中称,融熠有限公司旗下两家控股子公司平安担保和平安小贷起诉借款人李某春,要求追偿李某春依借款合同约定应向平安小贷公司支付的全部款项,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平安担保与平安小贷"通过设立关联公司的方式大量放贷,以达到获取不法利益的目的,其行为涉嫌经济犯罪",驳回原告平安担保的起诉,并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融熠有限公司正是平安集团通过陆金所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
在21CN聚投诉平台上,平安普惠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诉量达 24963 起,主要投诉集中于“砍头息”(在本金中预先扣除借款利息)、强制搭售保险等。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由于P2P的牌照迟迟未落地,影响了陆金所上市进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网贷平台转型的可行方案。 2020 年 4 月,平安集团与陆金所控股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平安消费金融。 6 月 30 日,平安消费金融公司在上海发布旗下首款科技型个人循环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平安小橙花"。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认为,P2P之所以会在国内存在并迅速发展是因为有极大的生存需求,而目前陆金所做的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从本质上和P2P差别不大,只是换了更合规的形式。财富管理也还是一种换了马甲的资金方和融资方之间的中介角色,并没有真正意义的财富传承或资产配置等特征。消费金融虽然不是简单的信息中介,但也仍然是资金方与融资方的中介角色,而且场景也仍然是消费,所以所谓转型只是营销包装变化,内核并没有本质区别。
上市之后,前景如何?
互联网金融潮水退去,陆金所虽转型上岸,但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吗?
陆金所自称主要业务是财富管理和个人借款,但 2020 年上半年,财富管理业务贡献的收入占比只有2.7%,同比大幅下滑53.15%至6. 99 亿元。零售信贷业务贡献了八成以上的收入来源,为207. 54 亿元,同比增长9.1%。
纵然有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名词加持,陆金所本质上还是一家放贷公司。
而被陆金所频频提及的“中产”、“富裕阶层”,实际上还有“下沉”趋势。 2019 年,陆金所 3469 亿元的客户资产规模中,超过一半的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 50 万元的客户群体。 2020 年上半年,陆金所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8%至 3747 亿元,但75%的资产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 30 万元的客户。
2020 年下半年,国内的金融科技独角兽相继IPO。根据今年 8 月发布的《 2020 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蚂蚁集团以 1 万亿元市场价值排名第一(金融科技分榜第1),陆金所以 2700 亿元排名第4(金融科技分榜第2),京东数科以人民币 1300 亿元位居12(金融科技分榜第5)。
陆金所在招股书中称,陆金所立足于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支持下的科技金融平台(比如蚂蚁金服、微众银行、腾讯理财通等)所服务不足的市场。传统的金融机构没有能力、数据和技术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线科技金融平台又缺少财务数据和财务服务能力,没法恰当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也没法给投资者提供适合的产品。
但实际上,蚂蚁金服在研发费用方面的投入远高于陆金所。 2020 年上半年,蚂蚁金服的研发费用达到57. 2 亿元,占收入的比重达到7.9%,而陆金所同期的技术和分析开支只有8. 49 亿元,占收入的比重只有3.3%。陆金所在销售和营销方面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来源 / Pexels
沈萌认为,陆金所和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的区别就在于背靠的大树不同,能够调配的资源也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大树资源变现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或核心资源。
中泰证券分析称,P2P模式的优势在于轻资本,平台作为信息中介,不承担信用风险,可以快速做大资产规模。而转型消费金融之后,这一优势消失,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需要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找到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分层市场,发展出对应的商业模式与风控模型。
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王硕认为,陆金所正从自营贷款业务为主向轻资产的开放赋能新模型转型,但相比自营贷款收益的稳定性和丰厚利润,赋能模式的收益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观察。另外,虽然当前金融科技监管政策还没有完全出台,但未来纳入强监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监管红利正逐渐减少。资管新规落地也会对业务发展带来政策压力。
而在可比公司中,早于陆金所上市的消费金融平台宜人金科、乐信等发展情况也并不乐观。
2015 年赴美上市的宜人金科发行价为 10 美元, 2017 年 10 月底宜人金科股价曾达到 53 美元,然而截至 10 月 8 日收盘,宜人金科股价只有3. 1 美元,总市值为2. 9 亿美元,与最高峰相比蒸发了95%。 2017 年赴美上市的乐信发行价为 9 美元, 2018 年 3 月,乐信股价每股最高涨到 20 美元,截至 10 月 8 日收盘,乐信股价为6. 78 美元,总市值为12. 18 亿美元,较最高峰缩水66%。
经济学家宋清辉向深燃表示,宜人金科和乐信如今表现不佳,主要是受行业的瓶颈制约。这两家金融科技公司跌破发行价、市值大幅缩水的现状,无疑给陆金所的想象力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