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谈“中关村二小事件”:对欺凌行为界限应清晰
“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尽快明确相关标准,让广大教师、学生、家庭能够对欺凌行为的界限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仍是当务之急。因为一切制度、标准的出台,其目的都是要打造一个更为安全的、让学生能够免于恐惧的和谐校园。
终于,在几天的喧嚣过后,一直未对外发声的中关村 二小 选择在13日凌晨,一个新闻传播的“冷时段”,对外发布事件处理进展。时间的精心选择、发布内容的字斟句酌,从中,事件各方的复杂心态可见一斑。
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对此,关心事态发展的人们一直在焦心等待。但是,当被还原的过程真的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当看到三名尚未成年的孩子已经被深深地裹入其中,经历了 学校 的调查、等待处理结果、当面致歉、被批评教育的漫长过程时,我们并没有知晓真相后的释然,相反,感到了深深的痛。
或许,这是一场从最初便已经注定了将没有赢家的纷争。于孩子、于 学校 、于家长,也于全体围观的“我们”。
先来说孩子。在任何一起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中,孩子都是最受伤害的群体。无论是所谓的施暴者、受害者还是旁观者。
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们,规则的意识尚未充分建立,对于个体之间的善意、尊重与和谐也还知晓不多。这个时候,同伴中每个个体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群体规则与秩序建构的理解。而当事件演变成为成人介入的大事件时,调查与处理的方式,也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方式科学、妥当,对孩子们来说,将成为一次生命教育和尊严教育的好机会,方式不科学、不恰当,不仅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还会给双方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次生伤害。在 二小 的事件中,我们看到,尽管包括媒体、 学校 、教委等各方都在以最大的善意在保护双方孩子,但是对于孩子带来的伤害或许已很难避免。
再看 学校 。无论事件最终被定性为一起“偶发事件”还是一桩“校园欺凌”,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前,不仅一所 学校 ,而是大部分 学校 对于孩子有关生命教育、有关尊严教育都还相对缺失,对于校园伤害和暴力事件的深层次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校园伤害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如“冷暴力”“软暴力”“微欺凌”还知之不多、重视不够。在伤害发生之前、之中、之后的科学、妥善应对也还缺乏经验。
回望过去几天,一起校园事件之所以成为全民围观的公共事件,一方面缘于公众对于真相的好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引发了公众普遍的担忧与不安,有关校园安全的忧虑,有关孩子能否在 学校 健康快乐成长的忧虑,有关 学校 能否给予孩子健康的生命教育和秩序观念的忧虑。而从这个角度来看, 二小 的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很难打消人们心中已然生成的普遍的不安。
因此,中关村 二小 的事件终究会过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不应到此结束。
面对校园欺凌这样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面对事件定性难、处理难的挑战,如何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善意,以一切对孩子成长有益为出发点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事件发生后,家长、 学校 、媒体等各方究竟该怎样妥善处理,仍需认真思考。
当然,对于相关部门和广大 学校 来说,不能因为定性难而放慢明确其具体标准的脚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尽快明确相关标准,让广大教师、学生、家庭能够对何为欺凌行为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仍是当务之急。
因为有一点是确定的,一切制度、标准的出台,其目的是要打造一个更为安全的、让学生能够免于恐惧的和谐校园。
孩子的事无小事,今天我们给了孩子怎样的当下,若干年后,孩子就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