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00家门店,年营收超10亿,他把包子铺做成了上市公司
蒋老师告诉你们,以上这些都不是。”中国包子第一股”来自上海,创始人刘会平于今年的10月份,为自己的”包子铺”插上了资本的翅膀,完成了上市。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总是在苦难中成长,而刘会平近20年的创业之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一片光鲜亮丽,热闹非凡的背后,是刘会平付出的无数心血与汗水。
7毛钱一个的包子,做成年入10个亿的大生意,刘会平此人,绝非平庸之辈。下面,蒋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见证刘会平的励志经历。初中毕业外出谋生,两次创业失败刘会平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江镇。江镇此地虽小,却因为学习做面点之人众多,且广布于全国各地,所以又被称为”中国面点之乡。”
刘会平家境贫寒,但他却不是个甘于平庸的人。19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刘会平就离开了小镇,踏入了社会。刚开始,他没有随大流去做面点,而是选择跟着师傅做家具。此后,他做过木匠,还做过油漆工,最终他发现志不在此,还是回到了家乡学习做面点。学有小成的刘会平在21岁那年,怀揣4000元来到了上海开馒头店,他做出这个决定,却只是因为听姐姐了一句:”上海的生意特别好做。”
而实际上,繁华的上海并没有带给刘会平想象中的美好生活。这家馒头店开了没多久,就因为微薄的利润难以支撑高昂的租金而倒闭了。为了在上海立足,刘会平开始在上海四处寻求生路,他卖过海鲜,去水产市场杀蛇,还去过大排档做炒菜师傅。
然而这些零散的活计和朝不保夕的生活,并没有打消刘会平创业的决心。他坚信:”上海有2500万人,如果每个人每天早上消费5块钱,这都是一笔巨大的生意。”
于是,1999年,刘会平在姐姐的帮助下,又在上海重新开了一家店。可惜的是,这家店虽然生意好过一阵,但还是没能逃脱渐渐衰落并倒闭的命运。但刘会平依然没有放弃,这一系列的挫折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决定为自己的第三次创业提前开始做准备。包子铺大火,却遭受同行迫害刘会平尝遍了上海的特色小吃,发现上海并没有一个价格适中,物美价廉的包子铺。这让刘会平发现了商机,2001年,他在上海黄浦区的繁华地带开了第三家店,取名为”刘师傅大包”
刘会平开包子铺,坚持要买最好的猪肉和最新鲜的蔬菜,这样做出来的包子才好吃。而且,他每天起早贪黑,要把门店卫生打扫的干干净净。
好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刘会平的包子铺迅速打响了名声,生意蒸蒸日上。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会平不仅还清了之前欠下的一些债务,还赚了三十万元。
后来,刘会平又听取了朋友的意见,给自己的包子铺取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走向了品牌化的道路。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改了名字的包子铺因为比之前更具有独特性,所以生意更加火热。
刘会平抓住机会,在上海开了几家分店。2004年,就在一家新店面正在装修时,刘会平的一位老乡找上门来。原来,这位老乡也是做包子的,他害怕自己的生意被抢走,于是跟刘会平说:”你不能在这里开店,不然我就没生意了。”
店都装修了一半,这样不合理的要求,刘会平自然不答应。没想到,这位老乡气急败坏,就拿出了一把剪刀朝刘会平的脸上刺了过去!那一刀刺得很深,而且离眼睛非常近,如果不是刘会平戴了眼镜,或许他就瞎了。后来,刘会平为了解决各个包子铺质量不一的问题,投资建立了工厂,他与工人一起调试设备时,不慎被切断了左手拇指。
然而,当多年后,刘会平回忆这些事时,却云淡风轻的说到:”创业者不怕事情。”正是这股韧劲和勇气,才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全国开2000家门店,年营收超10个亿生意越做越大的刘会平,没有困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小包子铺。他不断扩充店面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与变革。
20年的时间,刘会平把7毛钱一个的包子生意,做到了现在拥有1000多个员工,全国开了2931家门店的情状,年收入超过10个亿,成为了上海滩的”包子王。”
而身价过亿的刘会平,却有一个很朴素的心愿:”想要赚到30亿,然后建一所大学。”也许有些企业家只是为了给企业形象锦上添花才才这样说,但刘会平不是,早在2002年,刘会平只赚了30万元,就毫不犹豫的拿出了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而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他与妻子签下了《个人股权承诺书》,在他离世后,他一半的家产都要捐给国家办教育。刘会平是农民的儿子,可正因如此,他对国家有着更深厚的感情。他在上海纵横数十年,却甚至没有在上海买过一套房,直到现在都在租房子住。而且,他为人十分简朴,一双老布鞋穿了十几年,却毫不吝啬给国际捐钱。
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家该拥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而刘会平谈起自己的包子铺时,也曾放下过豪言壮语:”麦当劳和肯德基靠卖汉堡加可乐能够卖给全中国、卖到全球,我觉得中国的包子馒头不比他们差,还比他们健康。”当年许多人嘲笑他不自量力,但刘会平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只要足够努力,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