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我,天使基金PR,转型去卖保险了

时间:2020-11-09 13:20:0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
早期投资机构正变得更加沉默。 一方面,头部机构正在不断向早期靠近,红杉、高瓴、GGV、弘毅等都往前迈出了一到两步;另一方面,创业门槛越高,优质项目越少,头部项目吸金能力不断加强,早期投资机构的影响力被不断削弱; 采访过程中,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论调

早期投资机构正变得更加沉默。

一方面,头部机构正在不断向早期靠近,红杉、高瓴、GGV、弘毅等都往前迈出了一到两步;另一方面,创业门槛越高,优质项目越少,头部项目吸金能力不断加强,早期投资机构的影响力被不断削弱;

采访过程中,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论调,“早期投资机构大概只会留下15家左右”,甚至有人断言,现在很多早期投资机构都休假了。

当然这都是产业维度的论调,如果用职场的视角去观察早期投资,那么变化就更加直观了。投中网发现,很多早期投资机构里的职场人已切换了职业轨道,对部分人来说,保险意外地成为一个转型出口。

对职场人而言,早期投资这个行业带给人的困惑乃至困境是什么?从早期投资到保险的职业转化,有哪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投中网跟几位从早期投资机构转入保险行业的职场人聊了聊,以下是三位女性从业人员的自述,听听她们怎么说。

瑞吉 前机构PR,现保险从业人员

我是2017年底决定开始转到保险行业来的。

之前我做了很久的记者,先是跑了三年保险新闻,后来又开始跑互联网新闻。随后,因为朋友的推荐,我进入到早期投资机构担任PR。

但做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迷茫:于我而言,选行业就是选赛道,如果在一个不行的行业里面,你努力半天,什么用也没有。早期投资就是这样,它和经济环境相关,一旦经济环境没那么好,一个人想要出头就更难了。

不仅如此,我在整个早期投资目之所及的地方,没有找到目标,而且没有在同行身上,看到未来我想达到的状态。或许每个人都想成为徐新,但早期投资又有几个徐新呢?路径过于狭窄。

我也衡量过,要不要继续在早期投资机构里面再重新做选择,但我打听了一圈儿,大家的月收入都在一个固定的2到6万的区间,不太可能有大幅增长,而如果有大幅增长,则意味着要付出比之前不止多少倍的努力。

我这个职位,反而替代性非常强,你不能确定今年老板需要你,明年是否就不需要了,并且对你的评价都是来自于外部的、基于某个领导的评价,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很轻松,但内心都很焦虑。

大家都可以想想,早期投资行业,除了这些老板之外,有老人嘛?答案是否定的。除了老板,你必须得有人脉,或者有资源,有钱有权选一个。那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我有什么?谁来保障,20年后,我的小孩上大学,我还不能完全退休需要保持稳定收入的时候,谁给我做支撑?

我开始陷入困扰。

基于之前职业的敏感性,我观察到,阿里、京东、腾讯等等大公司全部都在筹备保险部,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趋势来了。果真,就在2018年,先是支付宝开始在首页体现保险一栏,后是微信推出保险服务,我断定,保险行业要上升了。

我当时的设想是,我先学习下保险相关知识,习得一门技能总是没错的。所以我找了前同事,主动向她请教,然后没有找其他的工作机会,而是马上加入了保险行业。

我也感受到,从今年开始,保险的竞争在加剧,以及我周围有着好多原来投资行业的小伙伴,比如创新工场、梅花创投等等,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的队伍之中。

以前,大家都很瞧不上,觉得你怎么能卖保险呢?但我的心态特别好,多学点知识总是没错的,很放松,随着行业的红利,整体发展还是很顺的。

现在回头看,2018年2月生二胎、2019年2月母亲生病住院、2020年2月新冠疫情,这三个大事,正是因为我在保险行业,反而顺利度过了。

以我妈住院为例,在她生病住院的两个月期间,我就在医院打地铺,随着她ICU、手术、慢慢康复、再做手术、再休养,没有人能有完美解决时间的办法,也有很多人没有放弃原来的工作,没有办法陪在身边,但我选择陪伴,我觉得我妈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一分钟都不离开,这就是我做的选择。

我们身处的这个年龄,就是老人逐步衰老,孩子噼里啪啦长大的时候,哪个中年人背后还没有一点儿事呢?生孩子我休了9个月,照顾老人我又休了9个月,疫情期间我到6月才开始正式复工,这要放在普通的行业,分分钟被辞退。

我的薪水也涨得很快,这是行业的速度,我也没有之前那么慌张了。

现在反过头来看,因为疫情原因,大健康领域现在备受关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新技术,等等,保险也是其中衔接紧密的一环,之后会发展越来越好的。

我很清楚,我不太能接受牺牲家庭的职业,无论是在早期投资机构,还是选择创业公司,不牺牲就想分钱,可能性太小。选择什么行业,就看个人最看重的是什么,怎么能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我姥爷80多岁了,从觉得我做记者有荣誉感,到我从事早期投资相关工作觉得凑合,再觉得我做保险是没找份正经工作,在今年疫情期间,他亲眼看到我的工作状态,从特别不能接受,都逐步对我的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雯雯 前创新工场小伙伴,现保险从业人员

我是2019年年底离开创新工场的,正好赶在疫情之前,因为个人原因需要休息,之后又到了创新工场投资的一家公司,但没多久就离开了,赶上新冠疫情,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最后2020年年中决定加入保险行业。

我考察保险行业已经有段时间了,之前有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姐姐,北航的硕士,在做保险之前工作很好,年薪近百万,就很好奇她这样有着比较优秀过往经历的人为什么来做保险。

因为新冠疫情加之职业变化, 5、6月份开始复工之后,我们见面聊了近况,就决定也加入了。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行业或者赛道,首先要看行业前景,以及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倾斜度。

我之前在创新工场工作,离中关村创业大街很近,我还记得2015年的时候,总理专门到这里考察,他当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为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整个国家政策都是支持大家去创业的。所以后来才有很多人敢于选择裸辞、选择创业。正是因为国家对这个事情是支持的,大家才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今年开始,两会都在讲因病致贫是大家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考验,国家开始加大保险的倾斜力度,鼓励大家配置商业保险。

我个人看法,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所有人都需要考虑保险的事情,哪怕是社保也是其中的一种保险。可能很多人一生都跟创业没有关系,哪个受众群体更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当然,我也尝试了再找跟工场类似的机构,我在工场负责投后流程,工场的投资团队有二三十人,又有孵化器,还可以参与到更深层的投资流程中。

可是纵观其他早期投资机构,类似的机会几乎没有。再加上疫情影响,我开始意识到在机构或者互联网都有职业天花板,大家都是在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完成业绩,遵循流程,按部就班,拿到薪资。

从政策层面、行业发展、公司发展、职业路径等因素出发,我考量了半年,觉得保险是值得的,所以决定加入了。

现在我的分营管处有很多优秀的同事,比如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务院扶贫办的、协和医学院的、国资委的等等。我们一位同事之前是银行副行长,我问他原因,他的解释是,他希望成为《美丽人生》里的海蒂爷爷。这样的想法让我很震惊。

我现在还不能确定做保险是否正确,毕竟刚开始两三个月。但到目前为止,它给我个人带来了很多好的改变,比如激发了自律,我每天都会主动学习和了解很多事情。

静雨 前机构投资人员,现保险从业人员

我之前在早期投资机构工作,负责投资,辞职之后,孩子生病的时候想买保险,有同学劝不如直接你来吧,我觉得这个还可以,就尝试了下,到目前已经做了4年时间的保险。

我在投资机构的工作很稳定,老板对我也很好,接触的都是很好的创业项目,但那又怎么样呢?我并没有觉得这个事情特别符合我的预期,我个人更想要平衡时间,所以就误打误撞进了保险行业。

我做了很多年投资,看到了很多,基本上也能看到很明显的行业天花板和职业天花板。我们都是要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现在的职业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为什么非要换呢?如果你想要的东西,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了,那肯定还是要换的。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我做投资做了很多年,从直觉上以及数据上,我都发现,身边很多人没有保险,随着我自己家庭购买保险更是发现,这个行业高素质的人才相对比较稀奇,一旦你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你就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

我也经历过早上就不想去上班,犹豫过纠结过,纠结了半年和一年后还是要做出辞职这个动作。而且辞职这个动作就跟你分手一样,分手之后如释重负,你觉得终于解脱了。

当然,我也很害怕未知的东西,但你知道现在就是错的,就跟很多人去创业一样 创业其实也没有保障,所以也可以做出选择。保险也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行业,你要知道自己在干嘛,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

既然那么多人做了,我也可以做。进来以后,还是要坚持、要突破一些难点,包括别人对你的看法。这跟创业一样,我老公创业12年了,真正公司都是一点一点孕育出来的,不经过孕育就成功太少了,所以只要认识到这个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觉得都还能坚持下去。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前期业绩并不好,前三个月就签了一单,这是我特别不擅长的事情,但我坚持每天见两三个人,我也不觉得这是自己失败的地方,我知道这个是我进入这个行业必经的,我的性格是这样的,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到现在4年了做的也还不错。

我主要还是需要自主时间多一些,我老公创业,公司在外地,一年在北京50天以内,回来也特别忙,家里的事就我一个人在弄,我又不能出差又不能加班,传统工作里面,工作和家庭不好平衡,毕竟如果孩子生病需要人陪,那只能是我自己,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同样,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所有事情都有好坏,离开也有成本,留下也有成本,很大的成本就是自己的时间,包括你要选择给自己孩子更多还是其他。其实人生没有最好的安排,只有你觉得现在想要的是对的,能满足你的需求就好,没有什么是没有成本的。

(以上被采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