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 有些离谱,超出小学生认知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一名研究癌症相关基因获奖的小学生火了。其研究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对此,有网友评论称,小学生已经达到如此高的研究水平,陈某某应该是位神童。还有网友质疑称,该项目或许存在学术造假的情况,“都是家长为了给孩子铺路”。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陈某某的母亲杨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图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告诉,该研究与小学生能力不相符,家长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孩子带偏了” 。一位肿瘤专家向表示,“明眼人一看,这种项目就不是小学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来。这个项目是怎么评上奖的?太神奇了!”
也有北京某高校教授认为,小学生经过训练是可以按指导完成相关实验操作的,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但他提出,关键点在于“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怎么来分组、怎么来体现研究目标?” 这些恐怕是小学生无法解答的。
父母疑用研究成果为孩子参赛“铺路”
前述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作品获得了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主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
有网友质疑,涉事小学生在实验记录本提到“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的陈老师和杨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勇彬和杨翠萍,而两位研究员与涉事小学生或存在亲戚关系。
7月13日上午早些时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曾向表示,已经关注前述情况,正核查涉事小学生与该所两位研究人员是否有亲戚关系。
据新京报报道,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员证实,获奖小学生陈某某是该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与杨翠萍之子。一位研究员表示,“他们是一家子,他们肯定和这个课题有关系。”
发现,陈某某及其父母的研究方向相近,研究都曾声称发现新的基因C10orf67。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陈某某的项目简介声称,通过遗传学比较分析,该项目前期发现了一种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临床样本解析等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而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称,研究人员从多个家养动物(包括藏獒、藏猪、藏绵羊、藏山羊、藏马、藏黄牛等)适应青藏高原而快速进化的基因中,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该所研究员张亚平、陈勇彬,以及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苟潇,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马月辉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此外,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陈某某的母亲杨翠萍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批准金额为55万元。项目起止年月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
科研人员:涉事研究和孩子能力不相符
7月13日,一位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家告诉,他也注意到了这件事,认为有些“离谱”。 他认为,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或者一些简单的科研活动可以理解,但参与类似上述复杂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就选题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创新的选题,有一定实施难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至少要接受过专业训练过的人才能完成相关研究。”他说。
他表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业知识的教授。小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他们可以进行业余的创新研究,但这和进行专业的操作完全是两个概念。“家长可以参与指导科研,带一下孩子,这个是正常的。但将完整的成果拿去竞赛,就太拔高了。”他说,“前述家长这种做法肯定是弊大于利,是不诚信的,给孩子从小灌输了一种不正确的研究思路,把孩子给带偏了。” 他认为,如果孩子想去进入研究领域,一定要先教会他踏踏实实做自己,做学问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的时候将其过度拔高。 他表示,导师如若有相关课题,也有可能让研究生和研究员一起做,但不能把研究成果套在不具备相应研究能力的人身上。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告诉,从该项目发表文章来看,可以称之为国内主流课题,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是省市的自然基金的课题。某种程度上,该项目研究难度属于一个研究生的课题水平;从项目实施的难度看,他认为并不会太难,当中的两个实验方法都是很常规的方法,只要有相关的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可以被掌握的。
该教授告诉,他认为,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也可以达到做这个实验的水平,因为这种操作是有相应的操作手册方案的。
同时他也表示,关键问题是小学生无法具备做这个实验的思路。“即使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的时候怎么来设计实验?怎么来分组、怎么来体现研究目标?怎么解读实验结果?这些恐怕是小学生无法回答的。”
该教授认为,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恐怕难以支撑他的学术研究,所以应该是有指导老师进行了指导,告诉他要怎么做,甚至帮他来分组,学生只要把试剂配好,然后放在仪器里边操作就可以了。“他只要是动手的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认真的按照步骤操作,是可以完成实验的。但是作为研究来说,他可能很难自己去完成,因为他的知识的积累达不到。”
针对小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他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以该实验为例,就专业知识和背景来说,小学生是达不到相应水准的;但另一方面,实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学生。该实验中,肯定有学生家长影响的成分存在,但不应该否定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这样一种形式。“一味的说不可能小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其实是否定了小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可能又回归书本教条的教学道路上去了。他认为,还是应该鼓励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13日下午,儿童血液肿瘤专家、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周晨燕告诉,因为我们看不到整个评奖的过程,所以只能依据公示的信息,按照常理进行推测。仅就课题本身来说,“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样的研究项目是有创新性的。但令人怀疑的,是这个课题研究者的年龄。这样的课题超出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周晨燕认为,小学生陈某石不是专业做相关领域研究的,在没有相关基本知识和大量阅读文献的情况下,他怎么莫名其妙要去研究C10orf67这样一个基因呢?一种比较可能的情况是,这是别人的课题,别人做这一领域的研究,顺便带了他。在实验过程中,他可能完成了一些实验操作。但整个实验的idea(创意、实验设计)不一定是他的。这个课题也多半不是他的研究成果,这些怎么能叫创新?
周晨燕表示,在实验步骤明确的情况下,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只要有人指导,可能完成特定的实验操作过程。青少年科技创新,一方面指的是研究者的年龄较小;更重要的是,在其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一些试验研究、技术等有创新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