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水果店赚钱吗
不少人问石榴叔,线下生意复苏了?开水果店真的很赚钱?商铺投资还是机会吗?
水果今年为什么疯涨?营销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抱怨,今年水果吃不起。
几个月前,荔枝自由上了热搜,西瓜半个没低于20元的,7个樱桃将近20元。就连苹果,打底卖差不多1元一口,看清楚,是一口。各种梨,价格最高时是历年同期的三倍。
于是社会上议论纷纷,吐槽物价高,也有人把水果价格疯涨和水果店野蛮扩张之间联系在一起想。
然而,事实真不是你们想的这样。
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发布过消息,称鲜果价格上涨,明显是受极端天气,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持续性。
最近水果原文seO-6.com的价格,已经出现明显回落。因为很多水果进入收获季,市面上水果品类增加,也会让水果价格回落。
据了解,去年春天倒春寒,北方水果大面积减产,西北地区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今年春天气温普遍低,大棚水果也减产。
供不应求加上游资炒作,造成了库存水果价格的快速上涨。
资本的惟利是图,大家又不是没见识过。垄断资源控制渠道抬高价格,全民买单。
大家有没有发现,相比国产水果,进口水果的涨幅并不可怕。
开水果店究竟有多赚钱?不足500米的街道,7家相当规模的水果店,而且还是在闹市区。
当真给房东打工?
一个更奇怪的现象是,水果店即便倒了,接手的人,还会继续卖水果。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网络上看了一下,大部分,还是比较粗犷的分析问题。
首先,只要卖水果,就能赚大钱,只是一个错觉。
虽然门店增长率很高,但关闭率也很高。能赚大钱的只是极少数,剩下的一部分赚辛苦钱,还有一部分亏钱,真的给房东打工。
另外,不少店,去年赚了钱,今年不赚钱,因为旁边新开了几个店。也有头脑一热,快速扩张自杀的。
其次,有人觉得不同的进货渠道,毛利会差别很大。
在信息不太对称的年代,是有这种情况,从原产地进货,能比从批发市场进货毛利高10-20%,但这是建立在量够大的基础上。
现在毛利差已经没这么大了,信息对等,批发价接近透明。
第三,卖水果,现在最大的成本是房租。
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又想控制成本,又要市口好,做大流量。
现实中,房租越低的水果店,亏钱的概率越大。
别动不动就说线上销售,对大部分店主来说,美团、饿了么根本就是毒药。
第四,真正赚到钱的水果店,都是走精细化经营。
一箱普通的时令水果,销售毛利润率至少有50%,扣除损耗等净利润率就只有20%。
为什么有的水果店死的快?流量不够,最后全变成了损耗。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就有这么一句话“水果不烂,铜佃赚一万”,意思就是说只要水果不烂,损耗的少,就有机会年入万元。
所谓精细化经营,一方面想方设法多卖,另一方面减少损耗,线上线下结合是手段之一。
楼下水果店老板,就建了好几个群,偶尔发发优惠券和红包,保持活跃度,每天下午准时发促销价,广而告之。
我观察过,采用的都是阶梯式定价,目的就是缩短销售周期。
在必要时候,单一报价比周边几家水果店低很多,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可能出现的损耗。
当然了,卖切好的果盘也是一种方法,利润更高,但要看市口,在商业中心和学校周围,很有效。
生意真的越来越难做了?未必。水果店就是个例子。传统是用来被打破的,既要敢投入,又要严格控制成本,既要有脑子,又要有胆子,所以只有少部分赚钱。
商铺投入现在合适吗?既然开水果店能赚到钱,做生意的都在给房东打工,那商铺投资是不是又有机会了?
没有。这个结论,我们在一年多以前就下了。
不是说,电商要从线上走向线下吗?问题是,真正有价值的商铺,现在还会拿出来公开卖吗?还会有人逗着让你买吗?
优质商铺太少了,优质商铺也太贵了。在优质投资标的稀缺的今天,谁都不会把手上的现金奶牛,拱手让出。
商铺的价值以及流动性,来自于商铺产生的租金回报现金流。现在的问题是,经过最近几年爆炒后,外溢投机资金,进一步拉高了商铺价格,却拉低了租金回报率。
多低?很多甚至没银行理财收益高。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今年以来,我看到不少中介都在力推新盘的沿街商铺,整个片区投资气氛过浓,可是人在哪里呢?商铺能不能养熟,恐怕都是一个大问号。
一铺养三代?错了,是三代养一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