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技自媒体?(除了写稿,科技自媒体还能做什么营生)
这几天见了一些朋友,有业内的也有业外的,很多人和我说“别看你们科技自媒体现在风光,都是享受了风口红利,随时都有可能过时”。
其实这个话题很几年前我就仔细的思考过,自媒体到了一定程度会有哪些新出路、新玩法、新营生。很多人也劝我,做自媒体不要太局限于内容创作本身,应该依托内容带来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跨界做一些事情。
我这两天简单做了下整理,发现仅仅我周围认识的科技自媒体人,就有以下几种内容之外的营收新玩法。
投资人或者FA
科技自媒体因为写文章需要素材来源,经常采访企业家和投资人,自己本身虽然没多少钱,但接触的都是有钱人(机构)或者需要钱的人。久而久之,一些有识之士自己开始“以身作股”或者拿一小部分钱,然而和有钱的人一起成立基金转型投资人了,像媒体训练营的侯继勇,还有我的老乡刘兴亮,乃至《IT时代周刊》的曹健、知名电商分析师李成东等人,早已经不靠写作营收,他们投资了众多企业,依靠媒体带来的杠杆+投资效应,实现了财富自由。
另外,还有一些自媒体人,也做FA(对接投资人和创业者的中介),俗称融资顾问,通过赚取佣金来盈利。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创业者,他们经常承诺“你的报道如果能帮助我带来融资,到账后我给你8%–10%左右的佣金”,但后来都没有兑现过,因为这个事情没有评判标准,我的报道到底对它的融资贡献率有多大,而且很多时候我做对接只是让其互相加微信,懒的管后续事宜。所以,我本有希望做FA,但不懂其中细节操作,一直无果。
社群和培训
金错刀、万能的大熊、龚文祥等自媒体代表,通过社群+培训的落地模式,把曾经写东西带来的影响力直接转换为了现金。甚至龚文祥自认为“我是中国最赚钱的自媒体人”,年收入预计在数千万至上亿。
的确,相比我一篇一篇辛辛苦苦写字赚钱,社群培训不管是线上搞还是线下落地,都能把内容带来的影响力进行规模化。同样是一个新理念,我一天只能写一篇,而做培训的话一天可以给10个、100个、1000个人听,理论来说是没有人数上限的,收入理论来说也是没有上限的。
电商卖货
中国大概有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其中400万的活跃公众号,在这其中最主要的两种盈利模式就是广告软文和卖货。卖货是迄今为止微信个人自媒体赚钱最多的变现方式,甚至没有公众号,能力强的人直接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每年卖货也有不少的收益,我们把此称之为微商。
我认识的自媒体大都属于科技自媒体,针对的是TOB行业,所以卖货显然不太适合。而且大部分的自媒体人都有刷流量的行为,卖货不但转化率低还会露马脚。当然也有很多自媒体另辟蹊径,做了一些针对消费者的账号,其中典型的案例是谢璞做的“科技蟹”,通过内容营销(还是卖货,不过是帮别人卖货),做到了整个淘宝内容数码领域的第二名,每月赚取的佣金也非常可观。
企业公关咨询
自媒体做到一定程度(一般需要10年左右甚至以上的从业经历),就可以给企业做公关传播咨询了,当然能做到这个级别的个人自媒体(包含成立工作室或者公司的个人自媒体),可谓凤毛麟角,放眼整个科技行业也不多见。
像黑焰十字、贾晓波、康斯坦丁、创业最前线王卓然等自媒体,从业经历非常丰富,行业口碑优异,获得了很多大公司认可,依靠给知名企业做公关传播咨询,每年的收益应该在千万甚至数千万级别。当然据我和他们的接触来看,通过公关咨询营收虽然赚钱多,但极为辛苦,生活没有节奏,对身体健康不利,以上提到的四人除了康斯坦丁本来胖以外,其他人也全部因为生活的不规律成为了油腻的胖子。
线下活动和研讨
能做线下活动和研讨的自媒体,同样也是行业资深的人士,非新锐自媒体所能操作。前不久方雨、超声波杨子超、山寨发布会阳淼等自媒体代表先后召开了带有个人色彩的年会,这些活动虽然是由自媒体发起,但规模和影响力不亚于一般的媒体和企业活动。而且据我所知,这些个人搞的年会,基本都拿到了企业赞助。未来如果持续进行,未尝不可以实现大额盈利。
另外,还有一些不喜欢热闹的自媒体搞了一些影响行业的闭门研讨会,最典型的案例是方兴东博士和沈阳教授搞的系列行业热点研讨。本来行业研讨是距离“钱”比较远的一种方式,但我本人也参与过不少行业研讨,每次都有不菲的红包送上,这说明各类研讨会还是有金主愿意付费的。
以上就是我所接触的自媒体人的多元发展盈利之道,当然还有人说自媒体的各种车马费、嘉宾费也是盈利方式,但这些钱都太小了,不在今天探讨话题之内。
另外媒体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不是媒体人了,而是站在产业格局高度,成功转型企业家,像我之前所在的速途网络乃至同行业的创业家、36kr、晋商行等企业的创始人,乃至罗振宇和吴晓波等都已经不能简单的用媒体人定义,这些企业短短几年内营收从几百万级做到几亿级,掀起了全新的创业创新浪潮。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还是以个人自媒体(包含以个人自媒体为品牌的中小团队)文章来自SeO-6.com的多元发展为主,以上更大的不在讨论范畴。同时,自媒体人通过炒股、炒楼、炒币等带来的收益也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因为这些收益和自媒体的属性关联不强。
写在最后:无论如何,自媒体多元发展,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勿丢了西瓜也丢了芝麻。大概在2012年的时候,我自认为能力、资源已够,从头开始帮助一家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结果败的一塌糊涂,后来总结我可能“更适合传播他人创业,而非指导他人创业”,简单理解就是“只说不做”,所以大家看到了今天擅长“纸上谈兵”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