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女主遭受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少年的你》这部影片是《七月与安生》原班人马打造的升级之作,在上映的第9天,总票房突破1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72部破10亿的电影, 该片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自上映以来,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对校园霸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影片主要讲了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女主陈念是一位性格内向,只想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高三女生。因为同学胡小蝶的意外之死,成为了被霸凌的对象。身体瘦小的陈念无法对抗同学的凌辱,在恐惧中挣扎的时候,认识了小混混小北。两人互相关怀,互相温暖,用纯真又干净的爱守护对方。最终,两个生活在“阴沟”里的少年,也开始有了向往光明的勇气。
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为什么在同学胡小蝶死后,女主陈念成为了下一个被霸凌的对象?在她跟霸凌对抗的过程中,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示?作为父母该如何养育孩子,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成为“霸凌”或者“被霸凌”的人?
01
浅析女主被霸凌原因: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底色。陈念生长在单亲家庭里,跟妈妈相依为命。妈妈不仅欠了外债,还为了生计东奔西跑。陈念长期独居,她缺乏关爱,自卑内向,这也为她被“霸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整个影片中陈念妈妈出现的镜头不多,大多数都是在通电话,而电话的内容无一例外就是:“钱打给你了,最近学习怎么样?我的女儿是最棒的,你一个人可以!”等等。陈念在第一次被欺负的时候,她恐惧害怕,希望妈妈能回来陪陪自己,但还是被妈妈婉拒了。
心理学家说:有些孩子在家庭中无法获得父母稳定、持续的陪伴和关爱,他对家庭、对亲情就会比较冷漠,常常觉得孤独。
这样的孩子,会去别的群体中寻求归属感,或者只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拒绝社交。所以陈念经常说:"在这里不需要交朋友!"
也正是因为这样,她拒绝跟胡小蝶成为朋友!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胡小蝶死后,她产生了内疚感,并且主动向警察说出胡小蝶长期被霸凌的真相。也正是因为这样,陈念才被魏莱盯上,成为了下一个被霸凌的人!
02
浅析女主对抗霸凌,带给我们的思考:陈念遭到同学的欺辱,打骂的时候,宁可选择向陌生人小北求助,也不想告知妈妈。为什么?陈念太懂事,不想让妈妈担心!然而“过分懂事”,真的不是优点。
陈念每次跟妈妈通话,都是报喜不报忧。她知道妈妈为了生计奔波太劳累,不想让她再为自己而操心。哪怕自己已经快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她依然是告诉妈妈“我自己能行,你不用担心!”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懂事”,才让“霸凌”事件,发展到不可遏制的地步。“过分懂事”真的是优点吗?我觉得不是!那是心理残破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关爱的自我保护手段。
作家尹建莉在她的书里也说过:“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这样的懂事,只会让孩子慢慢失去自我,就像凭空搭起来的高楼,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陈念的懂事,就是希望妈妈多爱自己一点,她处处表现的优秀,有担当,就是害怕妈妈会对自己失望。包括她的高考梦想,都是妈妈为她编织的!陈念之所以心无旁骛的努力着,就是希望有一天妈妈能回到她的身边陪伴她。
可真到了那一天,成长中所缺失的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就会如期而至吗?
答案是显然不会的!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把爱和自由还给孩子,不要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孩子健健康康的活出自我,表达自我。懂事乖巧不应该是养育孩子的标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以后的人生里才能真正的获得幸福。
03
父母该如何养育孩子,让孩子避免成为“霸凌者”或者“被霸凌者”?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1、父母教育的本质就是自我修行。
影片中有一个人畜无害的角色—魏莱。她的父母是高材生,家庭条件好,她的成绩也很好,长相也很甜美。在老师和父母面前都是乖乖女的形象,但私底下手段狠毒又变态。这跟父母对她的影响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学胡小蝶自杀以后,警察到魏莱家调查,魏莱的妈妈说:“我的孩子跟别人是不一样的,怎能只相信别人说的话呢?我和他爸爸给了她最好的教育,别人会,她绝对不会!你也要看看对方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素质!”
在听过父母跟警察的对话以后,魏莱脸上漏出得意的笑容。
妈妈就是这样的冷酷,自私,没有同情心,女儿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里长大,又怎么会有健康的人格呢?还有魏莱的爸爸,因为女儿考试不理想,一年没有跟她说话。这种冷暴力,也让魏莱在极度膨胀与压抑的生活里,变得面目狰狞。
网上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自私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无私的孩子,心胸狭隘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大度的孩子。魏莱的悲剧,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做人的失败导致的。
所以,要想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父母就要谨记自己的言行,还要做到表里如一。孩子永远不会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
2、父母要善于爱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谛是爱,爱的真谛就是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温暖、关怀、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影片里的陈念和小北,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就是因为两人内心里都缺爱。小北的妈妈在13岁的时候就抛弃了他,他为了生活成了小混混。陈念虽然有妈妈,但长期的独居,也让她心里缺乏安全感。
当陈念被魏莱霸凌的时候,小北带给她实质性的保护,这让她孤独和冰冷的心,开始有了回暖的趋势。同样的,小北也因为陈念的一句“你疼不疼”而感动的热泪盈眶,心里最柔软的那个位置被戳中。就是因为爱,让两个生活在“阴沟”里的人,有了向往星空的勇气。
爱的力量多么强大啊?强大到可以为了彼此而牺牲生命。那父母呢,如果用爱来滋养孩子,孩子生命不会贫瘠,会充满阳光,会充满能量,会汲取一切力量让自己绽放。
怎样才是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只爱他的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这样的爱才是平等的。如果居高临下的施舍爱,不考虑被爱者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爱就是自私的,不是真爱。
如同陈念的妈妈一般,每次打电话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哪怕每月辛苦的钱都给了孩子,那样的爱也是自私的。她时时督促女儿学习,希望女儿通过高考,改变的是她的命运。而对女儿陈念来说,更需要她的关爱和陪伴。
3、父母教会孩子有“不被人伤”的智慧和勇气。
影片的一开始,胡小蝶因为长期被霸凌而自杀,这不仅仅是一个导火线,更跟陈念对抗霸凌,形成鲜明的对比。胡小蝶一味忍让, 懦弱,加剧了施暴者的暴力。而陈念会用各种手段来对抗,才不至于让自己步胡小蝶的后尘。
这种对抗伤害的能力,就是勇气和智慧,面对伤害一定要捍卫自己的人身权利。在《开讲啦》 节目里,李玫瑾教授回答观众的提问:我的孩子被打了,该怎么办?说:打回去!这不是纵容暴力,而是用另一种手段减少暴力发生。
- 教孩子打回去,孩子要有足够的的体能。
影片里陈念难以对抗霸凌,一方面是对方人众多,另一方面还是她的身形太单薄。力量上的弱势,也会让她陷入被动的局面。所以,日常生活里,父母让孩子进行体能的训练,这也是一种自卫的手段。
- 教孩子打回去,父母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父母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就像影片里胡小蝶的父母一样,在女儿跳楼自杀以后,拿了魏莱父母的钱,就销声匿迹了。辛苦养大的女儿,就这样断送在了霸凌的事件中。这样的父母,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保障可言!
相反的,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就非常的值得家长学习。
女孩被一位男同学“拉扯内衣”,女孩警告几次,并且告诉了班主任,都没能制止男同学的行为,女孩就打了男同学。学校老师觉得女孩打架斗殴,情节严重,就通知了女孩子的妈妈。
女孩子的妈妈来到学校,听女儿道出了原委,妈妈告诉女儿:“你做得对!”但校领导,却希望女孩能向男孩道歉。
妈妈理直气壮地说:“你们今天把我叫来,是想让我以性侵的名义,来起诉这个男孩吗?”
校领导觉得这位妈妈小题大做,妈妈说:“校长,你现在去扯一下教导主任的内衣!或者来扯一下我的内衣,可以吗!”
校长面漏难色,妈妈接着说:“不要觉得是孩子,就理应纵容这样的行为,我的女儿是有尊严的!”
最后,妈妈把这件事情上报教育部,学校受到了批评。妈妈还给女儿换了班级,换了班主任。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真的觉得大快人心,孩子的勇气都是父母给的!不要再觉得孩子胆小怕事,懦弱无能,要反思自己是否给了孩子无所畏惧的胆量。
- 教孩子打回去,孩子要懂得运用权威的手段。
孩子虽然未成年,但是触犯了法,就应该受到惩罚。当自己的人身受到威胁的时候,就要学会拿起强有力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父母不行,有警察,总之不要惧怕恶势力。
影片里的魏莱也并不是无所畏惧,她还是害怕警察,害怕自己的丑恶暴露,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形象。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多学习法律知识。
校园霸凌带给孩子的伤害几乎是致命性的,可以说能够毁了孩子的整个人生。正如影片里的陈念一样,如果没有霸凌的出现,自己不可能失手杀死魏莱,更不会从一个三好学生沦为监狱里的囚犯。
而这所有的问题,更可归结于一个点: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当,父母关爱的缺乏。所以通过这部影片,得到反思的应该是父母的本身!教育好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职责,更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敬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