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受害人(乌台诗案受害者有哪些)
公元1079年,大宋王朝的一所监狱里,有一人正心中感到十分的悲戚,自己平时写文并没有针对当朝,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惹上了官司。身陷囹圄的他,料到自己恐怕性命不保,于是给自己的弟弟写了诗文,告知自己的境遇。
兄弟情深,当他被诬告而进入监狱的时候,他的弟弟也是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哥哥。后来,经过审讯才得知,说他用文字诽谤朝廷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之事,当时的皇帝也还算比较开明。历经了九死一生之后,他最后以被贬到地方当官,结束了这一案件。他也因为被贬到地方,境界大开,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遇,从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名篇。
他是谁?他早年出生在四川眉山,和父亲、弟弟齐名。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员。西湖、庐山等地都留下过他的不朽名篇。但他在官场上却屡受挫折,他因为被人诬告而险些丧命,后来得以出狱,被贬至黄州,在黄州期间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赤壁的诗文。对于此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历经千年之后,仍有无数迷弟迷妹的苏轼。他被人诬告的事件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原来,当时朝中是王安石当政,他大刀阔斧的对朝政进行改革,但他的改革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苏轼就是反对者之一。他感觉自己在朝中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调。在地方任上,苏轼看到了王安石变法带来的种种弊端,于是他利用文字针砭时弊。
不料,当时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针对苏轼,他们断章取义,从苏轼以前的旧诗文中,寻章摘句,说他诽谤朝廷,于是御史台向朝廷告发了苏轼,苏轼当时在湖州任上,他于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抵达京城,开始了漫无边际的审讯过程。后经过众多大臣的求情,皇帝也知道苏轼并无诽谤朝廷的意思,才同意将苏轼释放,并将他贬至黄州,案件就此结束。
"乌台诗案"的发生是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对苏轼不满,而编造出来的谎言,这群人想必也是见风使舵的小人,品德并不怎么高尚。但令人吃惊的是,这群人当中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科学巨匠。
他1031年出生在今杭州的一个官宦家庭。作为官二代的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4岁的时候读完家中藏书,并于24岁进入仕途。他酷爱天文历法。后来他退休回到老家,并建了一个梦溪园,他在这里笔耕不辍,写下了驰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他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沈括。
这的确是匪夷所思。想不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居然会陷害自己的同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沈括在政治上的为人,并不为大家所称道。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就依附在王安石身边。自然的,苏轼就成了自己的政敌。
沈括是如何陷害苏轼的呢?原来是通过告密的方式。苏轼在浙江当政期间,沈括曾以朝廷的名义去探访。期间,二人除了谈论公事之外,还有诗文相和,苏轼把自己的一些作品送给了沈括,沈括回京之后,将这些诗文重新誊抄了一遍。后来,沈括将这些诗文上报朝廷,说苏轼诽谤朝廷。于是,有了后来的"乌台诗案"。沈括充当了告密者的角色。
几千年后,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写下了一篇散文,其中就说到沈括陷害苏轼,这位科学巨人的为人竟然是如此不堪。
然而,历史的事实却未必如此。关于沈括诬告,最早出于《元佑补录》,内容大致是说沈括曾代表朝廷访问浙江,他向苏轼要最新的诗稿,苏轼爽快的答应了。沈括回到京城之后,将这些诗稿上报朝廷,说苏轼有诽谤朝廷的言语。后来,李定等人根据沈括抄写的诗文,状告苏轼。
关于沈括告密,只有这一条记载。但这条记载,却未必是真实的事件。所以史学家李焘在编《续资治通鉴长篇》的时候,就认为这条记载不可靠,因为时间上就不符合。
原来,沈括两次访问浙江的时间是1073年和1074年之间,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在1079年。沈括回京之后,曾将苏轼的诗呈献皇帝,但过了四五年皇帝才明白苏轼的诗文诽谤朝廷,如果成立的话,只能证明宋神宗是个无能的昏君。
李定等人依据《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中的诗句,说诗中有攻击新法的意思,但这本诗集是在1078年刊印的,沈括在访问浙江期间不可能看到这本诗集。
《元佑补录》记载说沈括与苏轼一直是同事关系,但考据苏轼和沈括的生平却发现,二人的交往并不多。
沈括访问浙江期间,苏轼曾写诗文,但后来的情况却是,苏轼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任知州,这说明沈括或许没有将诗文呈报朝廷,或者是皇帝看过之后觉得没有必要惩罚苏轼。
所以说,沈括告密当属子虚乌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