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惨死什么地方(岳飞被害的地方)
抗金名将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但是岳飞没有死在抗金的战场上,反而被惨死在南宋朝廷的大理寺诏狱里。这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又可悲!
岳飞,字鹏举,河南相州汤阴县人。生于公元1103年北宋末期,一亇普通的农民家庭。岳飞武艺高强,据传青少年时期曾得到天下名师周侗的指点。到20多岁就参军,由于在抗金队伍里作战勇猛,被主战派李纲、宗泽等人逐渐赏识提拔。岳飞最终成为一代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
岳飞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而且文武双全。他不光是一亇卓越的军事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他的诗词、书法都写得非常好。读过他晚年作的《满江红》词,感觉写得非常有气魄,雄心壮志,反映了岳飞一心抗金、忠心报国的情怀。岳飞在保卫南宋王朝半壁江山、抗击金兵过程中立下了巨大的功绩,被誉为“中兴四将”之一。如果当时朝廷真能全力支持岳飞抗金到底,则岳飞的军事成就恐怕不会亚于西汉名将韩信。
对于岳飞这样一位具备大将军能力的军事全才,南宋小朝廷为何要最终弃之不用,甚至还要残酷地将其处死呢?这不得不结合当时的形势来分析。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侵,攻克皇城汴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俘获了徽、钦二帝。后又多次大规模南侵,真的将康王赵构吓坏了,简直到了谈战色变的地步。好不容易建立起了南宋小朝廷。为偏安于江南,就一门心思想与金邦“议和”。宋高宗赵构也并非不了解岳飞,他其实是充分认可岳飞的作战能力的,他也清楚岳飞强烈主张武力抗金。但是,也正是因为岳飞那强硬、一直坚持的抗金言行,严重阻碍和影响了高宗的“议和”国策的实施。因此一度将岳飞罢夺兵权,多次希望岳飞能改变抗金主张,支持“议和”,至少不明确反对。如果岳飞能迎合高宗圣意、放弃抗金主张,则岳飞至少不会被诬陷至死,至多因功高猜忌而剥夺兵权。因为大宋祖训,通常不能诛杀大将。
但是,岳飞为人正派,生性耿直。他和历史上一些功高震主的名将一样,在军事上冒尖、有勇有谋,但在政治斗争中却表现出了相当不成熟,以至于最后酿成悲剧。
宋高宗对岳飞的忌恨,不仅仅是岳飞强烈反对“议和”,另有二件大事,岳飞因亇性耿直而直接冒犯了高宗。一件事是,当时“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一度被高宗解除兵权,高宗答应将其手下十多万人交于岳飞指挥,岳飞听后十分高兴,居然立即提出要出师北伐,哪知这正好犯了高宗大忌!最后高宗拒绝将刘光世的淮西军队交给岳飞指挥,岳飞一怒之下竟然掼纱帽辞职不干了。当时正值金兵大举南侵之际。为稳定局势,高宗只能三次下旨召回岳飞,并好言扶慰,岳飞才同意复职!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高宗,已对岳飞产生了杀机。还有一件事,岳飞居然去插手高宗家事,自以为是好意,劝高宗早立太子。由于高宗独子赵旉早已夭折,本想望着再生一个。岳飞这样劝他立宗亲的小孩为太子,无疑触犯了高宗隐痛。况且按大宋祖制武将是绝不可以干预朝政的。岳飞的好心建议,又一次犯了高宗大忌。
最让高宗忌恨和担心的是,岳飞手握重兵,又多次违背旨意,万一拥兵自重,则是非常危险的。加之岳飞一直强烈反对高宗“议和”国策,坚持抗金,并高喊“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这是高宗最忌最不愿意看到的。明朝才子文征明有一首《满江红》,其下阙: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日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该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恢复中原、担心金邦放回微钦二帝的心态。同时也说明了秦桧迎合皇帝旨意,构陷岳飞的真相。
高宗赵构心心挂念要“议和”,而岳飞又极力反对与金议和。使高宗感到如果再留岳飞,则永远不可能与金人达成和解。同时金人也传言南宋朝廷:要想“议和”,必先除去岳飞。因为金兵被岳家军打怕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为扫除“议和”障碍,高宗与秦桧等人最终决意放弃岳飞。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当岳飞指挥大军北伐进展非常顺利之时,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班师退兵。岳飞功败垂成,极度悲愤,挥笔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词,来表达他被迫撤兵、中止北伐的郁闷心情。
岳飞最终被秦桧等人构陷,关进大理寺诏狱受审。在狱中受尽酷刑,仍不肯屈招。悲愤地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亇大字!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后,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意思是或许有),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赐毒酒死于大理寺诏狱,时年三十九岁。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也被处斩。一代抗金名将落得如此下场,着实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