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的母亲是谁?(一文读懂汉景帝的母亲的故事)
“此岂非天邪?非天命孰能当之?”
这句话出自《史记•外戚世家》。司马迁在反问中肯定,这难道就是天命吗?不是天命谁又能担任这样的使命呢?
吕太后死,吕禄和吕产等诸吕害怕被杀,于是就谋划作乱。周勃、陈平联合众大臣平叛,最终将吕氏一举歼灭。代王刘恒受邀即皇帝位,也就是孝文帝。
司马迁针对代王继位有此感慨。
难道说司马迁犯糊涂了?前面刚说“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司马迁对孔子非常崇敬,如此宣扬“天命”,岂不是对自己崇拜对象的否定吗?
然而,并非如此。
有些说不清的事情,司马迁归结于“天命”;而有些不能明说的事情,司马迁仍用“天命”来掩饰。譬如关于汉文帝继位隐藏了多少秘密,既不能说,也不敢说。
那么汉文帝继位究竟是“天命所归”,还是人力所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四个女人,与汉文帝登上帝位相关。
将相迎立,代王狐疑不定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南、北军当时是京师卫戍部队。高后深知大限已至,让两个侄儿吕禄、吕产掌握京师卫戍部队,如此就能控制整个朝廷。
吕雉最后警告两个侄儿,“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可惜,两个侄儿并未遵守吕后的告诫,所以吕媭遗憾地说,“若(你们)为将而弃军(离开军队),吕氏今无处矣(马上就没命了)。”
这一年是高后八年,即公元前180年。
诸吕所作所为不得人心,仅仅两个月,九月份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便平息了叛乱。
谁来继任皇帝?
这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于是大臣们一起私下商量,“视诸王最贤者立之”,从诸王中选择最优秀的拥立他。
其实,参与平叛的将相王侯权衡利弊,相互妥协中瓜分权力。最终代王刘恒成为不二人选。(如何商讨下回分析)
陈平、周勃向代国派特使迎接,刘恒被“天降馅饼”砸晕了,有些摸不着头脑。“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刘恒向身边近臣征求意见,意见明显划分为两派。
张武等人的意见是,不要进京静观其变,担心周勃、陈平并非真心实意。中尉宋昌意见恰恰相反,对陈平、周勃的迎立不必怀疑。宋昌强调“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刘恒仍然狐疑犹豫,毕竟这涉及到身家性命。“代王报太后计(商量)之,犹与(通“豫”)未定。”“计”在此翻译为“商量”,实际上则是“请示”。
这句话说明大事决策权归薄太后。司马迁用隐藏在张武、宋昌繁琐的分析中的这十一个字,透露了薄太后在代王刘恒面前的地位。
随后,代王刘恒又做了周密安排,启程前往长安,随即入住未央宫做了皇帝。
薄姬无宠,一次临幸生男
关于薄太后决定代王的命运的说法,最早与西汉相面大师许负有关。
“(魏)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媪”、“负”均指妇女,年龄有差异而已。魏媪也就是薄姬的妈妈,带薄姬到许负家去相面,许负算得薄姬是太后命,生的儿子能做皇帝。
“是时项羽方与汉王相距荥阳”,这时候项羽和刘邦正在荥阳对阵打得火热,还不知道谁能最终夺得天下。魏王豹此时与刘邦是联盟,一起攻打项羽。
许负的话让魏豹得知了,魏豹内心窃喜。
为啥呢?薄姬是魏豹的姬妾。“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魏豹反秦被封为魏王,魏媪把闺女薄姬送进了魏王宫。
“三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魏豹打起如意算盘,为了儿子将来的命运。公元前204年,魏豹打着旗号回家探望生病的父母,叛变了刘邦,在楚汉之间观望,想坐收渔利,为儿子打江山。
可惜,魏豹不具备那个实力。
刘邦先礼后兵,派郦食其劝说未果,随即派出韩信、曹参带兵攻打,结果“击虏魏王豹,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
《史记·外戚世家》中明确,魏豹成了俘虏,魏国被废除改为郡县,关键的是薄姬送进了刘邦的宫廷纺织作坊。
荥阳被围已经坚持了一年多,眼瞅着要破城,刘邦无奈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得以逃脱。周苛、魏豹、枞公留守待援,周苛担心魏豹再次叛变,于是与枞公商量了一下,“反国之王,难与守城”,砍了魏豹。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色,诏入后宫,岁余不得幸。”魏豹死了之后,刘邦偶然闯进了纺织作坊,看见薄姬颇有几分姿色,于是下令收进后宫。不过,一年多并未“临幸”。
后来机缘巧合,刘邦“一幸生男,是为代王”。此后,薄姬很少见刘邦。
司马迁为什么没有略写这段过程?为了明确汉文帝刘恒的确为刘邦之子,而不是魏豹的“野种”。薄姬虽于公元前204年“输入织室”,但直到公元前202年才被刘邦“临幸”,而魏豹早已坟头长草了。
受封代王,远离权力中心
公元前204年,薄姬送入“织室”;公元前203年,薄姬被纳入宫中;公元前202年,薄姬被刘邦“临幸”生代王。如此推算,到“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刘恒被封代王时也就是六七岁。
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说从代王到皇帝,一切是刘恒的计谋。
谁相信六七岁的孩子有如此智慧?
况且,陈平、周勃派人迎立时,刘恒此时已经做了十七年代王,差不多二十三四岁,仍然要请示薄太后。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是薄太后深藏不露,城府高深。别忘了,薄姬还笼罩着许负的预言。古代人们对卜相深信不疑,所以说薄太后筹谋一切完全可能。
虽然司马迁用“岂非天邪”的说法遮掩,但是诸多信息透露了薄太后为儿子默默谋划了一切。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包括戚夫人、管夫人、赵子儿在内,这些曾受刘邦宠爱的妃嫔,都被吕太后圈禁起来不能出宫。
这里“幽”不只是圈禁,而是圈起来不给饭吃,活活饿死。
“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事情总有例外,薄姬就是例外。被放出宫去,跟随儿子刘恒到封国做了王太后。司马迁解释说薄姬不受刘邦宠爱,所以吕太后同病相怜放了出去。
刘邦喜欢漂亮的女人,这是无疑的。“薄姬有色”,在刘邦的众多妃嫔中,薄姬是唯一被记载为漂亮的女人。漂亮而不受宠,这很难讲得通。除非薄姬故意远离刘邦,又或者与吕后私下结盟远离刘邦。
更何况,司马迁记载薄姬受刘邦临幸纯属意外。管夫人、赵子儿这俩宠姬闲聊时说起往事,“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把曾经的誓言当作笑话嘲弄薄姬。岂料,刘邦路过听说此事,心生怜爱之意,“是日召而幸之”。
这段故事说明了什么?
其一,在汉宫薄姬与年轻好友,关系不再很熟络;
其二,“有色”而“希(通稀,解释为少)见高祖”,薄姬被临幸后很少主动接近刘邦;
其三,薄姬站到了吕后阵营,吕后也不受待见。
所以,薄姬躲过吕后残害并非偶然。薄姬智慧的选择,聪明的站队,不仅自己躲过了吕后“情杀”,也保护了代王刘恒免遭迫害。
独幸窦姬,策反吕后间谍
窦姬是汉景帝的母亲。她也是刘恒从代王到皇帝之路上关键的人物。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这句话表明窦姬是吕太后的人,“良家子”是说了窦姬出身于农耕家庭。
“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吕太后遣送一批宫女出宫赐给各个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当中。
吕太后真心为诸侯王的幸福生活考虑吗?
当然不是。这些宫女服侍诸侯王是幌子,而主要任务是监视诸侯王。在《吕太后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王后从宫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微伺”是暗中监视的意思。这虽是对梁王刘恢,对刘邦其他儿子也不会放松警惕。窦姬无疑是吕太后派往刘恒身边“间谍”。
从司马迁的记录来看,窦姬可能被刘恒“策反”了。刘恒究竟用什么办法“策反”窦姬,从司马迁的记录来看,估计是挑拨了与吕后之间的仇怨。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这籍贯介绍看似寻常,几乎每个人物都会点到。
窦姬因为老家是清河,所以想分配到赵国离家近些,主动向遣送出宫的宦官请求,“必置我籍赵之伍中”。
可是宦官并未把窦姬安排到赵国的名册中。“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窦姬哭泣不愿意前往代国,心里已经隐藏下怨恨。窦姬被强逼着到代国,“代王独幸窦姬”,接连生下了刘嫖、刘启及刘武。
这里有几点值得分析:
其一,分配为什么没有满足窦姬的要求,幕后有人指使?
其二,窦姬抱怨宦官,还是怨恨决策者——吕太后呢?
其三,司马迁明确刘恒“独幸”窦姬,这意味着窦姬已经成了自己人。
窦姬在代国立场发生了转变,不仅没有成为吕太后的帮凶,反而转身投靠了刘恒。
代王王后,难解历史之谜
“是时高祖八子”,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中明确刘邦死的时候,八个儿子尚且健在,除了孝惠帝刘盈,其余七王分别为齐、赵、代、梁、淮阳、淮南、燕。
刘邦一死,吕太后大肆剪除对吕氏有威胁的刘邦诸子。
先是残害戚夫人,毒杀赵王刘如意。第二年齐悼惠王刘肥进京朝见,吕太后欲故技重施,毒害刘肥。幸亏孝惠帝出手相救,而刘肥又很聪明,献出城阳郡作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才躲过了这一劫。孝惠帝六年,刘肥死去,其子刘襄继承王位。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吕太后七年,即公元前181年,这一年刘友、刘恢、刘建先后死亡。
淮阳王刘友在刘如意死后调迁为赵王。刘友对吕太后包办婚姻不满意,“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所以吕氏女诬告刘友。刘友被“幽杀”。
梁王刘恢又被调迁为赵王,吕太后又一次包办了“刘吕配”,“以吕产女为赵王后”。吕产女专权跋扈,“微伺(暗中监视)赵王”。刘恢“不得自恣”,所以“六月即自杀”了。
在刘恢死后,“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吕太后又准备对刘恒下手。“代王谢(谢绝),愿守代边”,代国处于边境,北边就是匈奴。刘恒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样子保护了自己。这一年刘恒差不多二十三四岁。
要说这次是刘恒自己决策,完全有这个可能。如果说策略出自薄太后,也不排除这个因素。镇守边疆,免得卷进权力争斗漩涡,毕竟接连三任赵王已经被害。
当然,刘恒未遭吕太后残害,还有一种可能便是代王王后为吕氏女。
代王王后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可见夫妻关系融洽。或者说代王为了蒙蔽吕后,与王后搞好关系,虚与委蛇。
按照吕太后“刘吕配”的霸道做法,代王王后不排除是吕氏女的可能。但是,司马迁为何没有记录代王王后的姓名呢?这可能是当时的政治忌讳,代王继位皇帝的条件是必须剔除吕氏影响,包括“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四个哥哥都“病死”了,汉景帝刘启才成为皇位继承幸运者。
但是,代王刘恒当了皇帝,都未能给王后留下名姓,只能说这里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九月,燕灵王建薨”,刘建死后,“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唯一的儿子也被吕太后派人杀害了。孝惠帝刘盈早于公元前188年抑郁驾崩。至此,刘邦八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
吕后大肆杀戮诸侯王,为代王成为皇帝扫清了竞争对手。吕后“刘吕配”派去代王王后,岂料刘恒将代王王后“收服”;潜伏在身边的窦姬又“策反”。吕后怎么也料想不到刘恒会成为吕氏最终掘墓人。
当然,在刘恒成为皇帝的路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生母薄太后。别忘记了薄太后还有第一相面大师许负的预言,岂能不一颗恒心持久准备着。
司马迁说“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孔子很少谈论天命,大概是由于很难说清吧。“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不能晓阴阳的变化,怎能懂得人性和天命的道理呢?
刘恒成为皇帝是“天命所归”,还是事在人为,难道还需要再说么。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代王刘恒能够成为皇帝,当然是母子二人处心积虑,多年准备的必然结果。
刘恒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不是因为有机会而再去准备,而是准备了才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