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冯子存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壮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代表作品《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冯子存笛子曲》
个人简介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的阳原县。冯子存从小学吹笛子,自十七岁后一直从事于地方戏曲“二人台”的伴奏工作。解放后参加察北宣传队,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引起了音乐界的注目,后调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冯子存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1958年后,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去芬兰、瑞典及港澳地区演出。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个人经历
1940年春节前一天,塞北地区的一个山窝里空前地热闹,半山坡一个矿坑口下面的空地上临时修建了一个"舞台",从山外几十里的各村步行的。坐驴车的男女老少一齐奔向这里,他们就是为听"吹破天"的笛音而来。
吹破天"是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的绰号。他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从小在二哥的指导下吹学笛子,10几岁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这次回到这小山窝为父老乡亲演奏使他思绪万千,8、9岁的揽工学艺生活使他奔波于张北、万县、康保等地,饱尝凄风苦雨。现在旧地重归,使他暂时忘记了疲劳,全神贯注地演奏了大家喜爱的民歌和乡曲。乡亲们的掌声、赞扬声极为热烈,小山窝里的气温好象升高了许多。 忽然,有人喊道:"来个《小寡妇上坟》",有谁知冯老最不愿吹的就是这首"上坟"。因为那会勾起他对旧制度的怨愤之情,每吹完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但在群众的掌声下他还是吹了。当他眼含热泪吹出了如泣如诉的旋律时,台下竟有人哭出了声音。
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求艺方式,造就了一代笛子大师---冯子存。 张北坝上地区长年风沙迷漫,气候寒冷,冯老经常住小店、宿庙堂、饮冰雪、吃冻馍。山沟、高坡、场院、磨坊。。。。。。都是他卖艺的场所。他身背一支笛子走天下,走到哪儿哪儿是家。有时孤身一人要在荒无人烟的黄沙地里骑驼吹笛,其意境与古人文章中所描写的"江南田野,树木丛生,鸟语花香,牧童倒骑牛背,吹短笛,悠然自得"的情景形成 极强的对比。在恶劣的条件下,迎着大风吹笛,这是他的一绝,叫做吹"顶风笛",如果没有极深的底气和极好的口劲是不可能掌握 这个绝技的,为此群众送他个绰号"吹破天"
职业生涯
冯老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后,由民间艺人到国家专业演员这一变化,使他感到来得那么突然。以前求艺到处流浪,卖艺场所是山沟野台,现在则出入于大剧场、大舞台、为国家领导人、广大工农兵学商及外国友人而演奏。这一变化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轻了,意识到自己是文艺工作者,应对人民、对历史、对艺术负责。在去工厂农村、海岛全国各地的演出时,都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十年动乱期间,以"战备疏散"为名冯老被迫回到老家。在逆境中,他仍保持着传统: 主动为家乡父老演奏。老年人说"吹破天"又回来了,年轻人亲眼看到了父辈们常说的"吹破天"。冯老家里成了乡亲们的俱乐部。
1976 年冯老回到背景,参加街道工作。在凡有群众集会的场合,会前、会后都能听到他的笛声,只要有人要"冯老来一个",他就马上从袖筒里取出笛子满足大家的要求。凡冯老参加的会,到会人数最多。久而久之,年轻人发现了冯老的秘密,不论在哪里见到冯老,只要左臂不能弯曲,就一定带着笛子。1980年76岁的冯老因身体行动不便,才结束了他平凡而有意义的活动。
笛子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南宋"唱赚"中,笛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这些古人诗词描绘了鼓板和笛默契的配合.生动的演奏效果,甚至是不可缺少,但毕竟还是伴奏。宋元时期北方的"杂剧 ",南方的"南戏"、 "散曲",发展到近代的昆曲、曲艺、梆子和各种民族及地方戏的演奏,包括"二人台",笛子也还只是伴奏。
1953 年召开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摹会演大会,冯老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参加演出,他演奏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笛子独奏曲,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 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轰动了大会,轰动了北京。一时大街、小巷、工厂、学校到处都能听到这两首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是冯老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在他的启发、影响下,笛子独奏在全国蓬勃发展,曲目也大量丰富起来。这对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