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与谁有关(讳疾忌医的历史典故)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个神医,医术高明,四处行医,给所到之处带去祥和,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扁鹊”。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做秦越人的医者,踏遍五湖四海,悬壶济世,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因此也被尊称为扁鹊。
扁鹊是中医史上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在众多医家的成就基础上,将“望闻问切”四诊法运用于临床诊治中的人。并在古人砭石治病的基础上,将砭石改制成为金属针,奠定了针灸治疗法的基础。他还将中药制成丸、散、膏、丹、汤等不同种类。相传还是中医史上最早使用外科手术和麻醉术的医生。医书《难经》就是后人根据扁鹊的这些医学理论整理出来的,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对于扁鹊来说,一生都充满了传奇,比如在《史记》中就有记载,那么多的传奇故事,无不令人拍案叫绝。然而,在他行医故事中,最为玄妙,也最为警醒世人的则是一个关于“讳疾忌医”的典故。也就是《史记》所载“扁鹊见齐侯”的事故(在《韩非子》中记载的是“扁鹊见蔡桓公”),那么,这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有一次,扁鹊进见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道:“您有点小病在皮肤的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不信说:“我没有。”扁鹊离开后,桓侯认为扁鹊欺世盗名,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病’作为自己的功劳!”医者父母心,即使扁鹊被偏执的蔡桓公曲解,五天后,焦急的扁鹊又去面见了蔡桓公,他说:“您的病已到了皮肤和肌肉里了,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仍不以为然。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进见,他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蔡桓公反而更加的生气了,拂袖而去。
再过了五天,扁鹊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说:“在皮肤纹理间的病,是用热水敷的功效所能达到的;在肌肤里的病,针刺的功效就可以达到;在肠胃里的病,火剂汤的功效可以达到;在骨髓里的病,那是掌管生死神所掌管的,医药也没有办法。桓侯的病现在已深入到了骨髓,因为这个原因我不再请求给您治病了,我已经回天乏术!”果如其言,讳疾忌医的蔡桓侯五天后因为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而桓侯便凄惨的死去了。
通过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和他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告诉我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尤其不要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而扁鹊四诊法中的“望”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奥的学问,若要像扁鹊这样达到一望即知病的功力更是非比寻常。他除了运用“四诊法”,还善于运用针刺、按摩、手术、汤剂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其医术精湛,擅长于治疗妇科病、儿科病、曾有“带下医”、“耳目痹医”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