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背后的秘密你不能不知道)
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钱塘江的涌潮气势非凡,堪称举世奇观,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禁要问:如此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世界众多奔腾入海的河流中,唯独钱塘江涌潮最为闻名呢?
古人对钱江潮这一大自然奇观感到迷惑不解,就把它看作是潮神的威力。传说钱塘江的奇潮是伍子胥造成的,这就更给奇潮添奇了。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叫吴的国家袁它的国王名叫夫差,丞相叫伍子胥。本来,吴王夫差很重用伍子胥,尤其是当吴国和越国交战时,吴王听从伍子胥的运筹,战胜了越国。这时,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给越王出了主意,让他投降吴王,并愿意为吴王牵马侍候,让吴王任意支使。伍子胥看出越王勾践的险恶用心,力谏吴王千万不要上当,并劝说吴王除掉越王,不留后患。可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反而说他有犯上之意,想要免去其丞相之职。伍子胥认为,为国尽忠,能知道对吴国不利的事就应去阻拦,所以,他还是继续劝谏阻吴王不要免除勾践的死罪,并有些不客气的表现,因而激怒了吴王。吴王不仅不听伍子胥之谏,反而赐他自尽。伍子胥接到赐死之命后,写下留言,就说他死后,望吴王能将他的头悬于吴国朝向越国方向的越门上,他要看着越国是怎样打进吴国的,然后便自刎身亡。手下人回报吴王,说伍子胥已经身亡,并交上他留下的书信。吴王不看还罢,看后更是怒气大升,吼道,伍子胥你死后还坚持你的意见,你想将你的头悬于城门,太妄想了。吴王便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用皮袋子装起来,抛入江中,沉入大海。吴王夫差由于不听伍子胥的谏阻,结果正中了越王勾践之计。越王表面看起来在吴王手下顺顺从从,可是真正目的是卧薪尝胆,以待时机。当时机一到,他就将吴国灭了,杀死了吴王夫差。就这样,本来强盛的吴国,反倒被越国打败。后来吴国的百姓知道伍子胥冤枉,对吴王的做法不满,为伍子胥鸣不平,说他的尸体顺江漂入东海,又进入杭州湾化作了海神。传说,在钱塘江的入海口原本没有汹涌的海潮,江面风平浪静,海水一片蔚蓝,只是因为屈死的伍子胥阴魂不散,在阴间喊冤不止,激怒了海水,使之变成狂涛怒浪,涌进钱塘江。从此之后,江水不再平静了,海水也波动起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汹涌地涌进钱塘江。钱塘大潮就是冤死的伍子胥驱动着海水为自己伸张正义。从此袁吴国老百姓便称伍子胥为“潮神”。
涌潮并不罕见,很多河口都可以看到,如亚马孙河、英国的赛文河、长江的北支等等。对于潮汐的形成,外国的传说与中国的传说不太一样。在国外,说是北欧有一位风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的嘴巴一鼓,就能把海水吹起来,不吹时便让海水落下来风神就这样不停地吹,从此之后海水就不时涨落,由此形成潮汐。
那么,钱塘潮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会如此壮观而又如此准时呢?
海洋潮汐既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必有其规律性,正像大家所熟悉的钱塘观潮的最好时期是农历“八月十八日”一样,潮汐总是按时涨来,又守时地退去。所以,古时有这样一首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唐朝诗人李益所写,诗写得好,主要是因为他运用了最守时的潮汐来说明“妻子对不守信、不按时归来的商人丈夫的不满”。显然,潮汐守时规律在唐代已经被平常百姓们所熟知。
其实,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主要在于钱塘江口独特的地理条件。
首先,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
其次,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后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
最初的钱塘江并没有喇叭口,也看不到汹涌的大潮,而是历经沧桑逐渐演化而来的,且这一举世无双的自然奇观恰巧形成于北纬30°上,又为这个地带增添了几分神奇之处。与钱塘潮相伴相生的还有一个人文奇观,那就是在潮头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弄潮儿这一古老的“职业”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
最后,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大潮的形成,是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造成的。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尤其是春分和秋分,三个星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天体引潮力特别大,海水便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有关。
月亮的引力召唤着世界各地的潮汐,但为什么在北纬30°的海宁形成了最有影响的内陆大潮呢?
世界上许多江河,比如长江都有喇叭型的出海口,但都没有钱塘江开口的幅度大而猛烈。同时许多江口还有巨大的岛屿阻挡了潮水涌入,难成大潮。所以,今天北纬30°上形成这个奇观乃是诸多天文地形因素的巧合。
难道涌潮总是偏爱北纬30°的海宁吗?唐代白居易的诗中载着杭州观潮的盛况,汉代史书则认为纬度更高的长江口才是观潮的好地方,如果倒回到春秋战国,那么黄河口也有非常不错的涌潮。由此看来,北纬30°的海宁潮又是一个历史机缘的巧合。潮涌在变,那么未来它会不会永驻海宁呢?
无拘无束的涌潮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清代朝廷为了保卫占国家经济比重70%的杭嘉湖平原的安危,花了三千万两白银修筑了两百余公里的长堤来限制潮涌的自由摆动,人类由此开始介入涌潮的变迁。
到了近50年,人们则采用围垦的方法把喇叭口逐渐变小,这一下江口的摆动和涌潮的威力都小了很多。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这样下去涌潮是否会逐渐消失?北纬30°这一奇观能维持多久呢?虽然天地苍桑的变化难以琢磨,但毫无疑问,人们希望钱塘江大潮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