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林的名人有哪些(12位中国工程院林姓院士介绍)
1.林华(1994年当选)
林华(1913.06.24-1997.03.11).石油化工专家。上海市人,原籍江苏省无锡市。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曾任吉林化工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计划委员会咨询组副组长。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在延安创建了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工业,对军工作出很大贡献,获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称号;组织恢复和发展东北化学工业,制定了吉林化工发展规划;组建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兰化公司;组建金山、辽化、天津、长寿等石油化纤厂;组织参与攀枝花、金川、包头等三大共生矿的开发建设和综合利用,组织考察西北、西南水电资源。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顺丁橡胶、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专著2本。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华院士
1913-1997,江苏无锡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林宗虎(1995年当选)
林宗虎(1933.05.13- )热能工程专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导。曾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协会副理事长等职。
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在气液两相流方面,创建的林氏公式,被国际上推荐为最佳式,并被收入国内外6本著作,被引用数十次。首先对U型管内两相流体压力降型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创建其计算程序和脉动判别法并解决过电站锅炉严重脉动问题。创建了3种两相摩阻计算法和一种截面含汽率计算式被广泛应用。在沸腾传热方面,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开拓了传热研究新方向。在多相流测量方面,首先解决了用一个元件同时测定两相流量和组分两个参数的国际难题并得到专利和应用,经济效益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及中国专利12项。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2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宗虎院士
1933-,浙江湖州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林尚扬(1995年当选)
林尚扬(1932.03.16- )焊接专家。福建省厦门市人。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曾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市科协主席,黑龙江省老年科协第一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秘书长。
50多年来针对国家的需要,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60年代研发的4种强度级钢焊丝,用于大型电站锅炉汽包和化工设备的焊接;70年代发明的水下局部排水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技术,欢迎加入林氏总群用于海上钻井/采油平台等海工设施的水下焊接,焊接的最大水深达43米;80年代发明的双丝窄间隙埋弧焊技术,曾用于世界最重的加氢反应器(2050吨)和世界最大的8万吨水压机主工作缸的焊接,焊接最大厚度达600mm;90年代研发了推土机台车架的首台大型弧焊机器人工作站,并积极推进焊接生产低成本自动化的技术改造;2000年以来在大功率固体激光-电弧复合热源焊接技术方面取得5项发明专利,为企业用激光技术解决诸多部件的焊接难题,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焊接的超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超1000MPa。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成就奖、国际焊接学会巴顿奖(终身成就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尚扬院士
1932-,福建厦门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林永年(1995年当选)
林永年(1932.2.13- )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永年院士
1932-,浙江宁波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林祥棣(1997年当选)
林祥棣(1934.2.8- )光电技术与工程专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广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校长等职。近40年来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广电工程的研制。研究光电跟踪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方法和建立了其数学模型;提出光电扫描交会测量时不同步误差的实时校正法和交会测量多目标的相关判别法;用空间目标的亮度变化判别其性质法;指导低温光学系统研究,在100K低温环境下保持其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90年代提出和组织开展微光学研究。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和光华科技二等奖一次。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祥棣院士
1934-,江苏南通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林浩然(1997年当选)
林浩然(1934.11.24- )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教授。系统而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
(一)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将这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建立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在国内外推广并取代供不应求的传统鱼类催产剂,获得显著应用成效,对我国鱼类养殖产量提高发挥重大作用,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Linpe Method"(林彼方法);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列入国家科委9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二)阐明激素调节鳗鲡生殖活动的作用机理,建立埋植性类固醇激素诱导鳗鲡性腺发育成熟的新方法,为鳗鲡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关键性技术路线。
(三)阐明鱼类生长激素分泌和鱼体生长受多种神经内分泌调节的作用机理,发现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多巴胺能物质和基因重组鱼类生长激素能为鱼消化道吸收并保持生物活性而明显提高鱼体生长速率,为应用这些新型鱼类促生产剂加速鱼苗鱼种生产奠定基础;获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阐明海水养殖鱼类石斑鱼繁殖和生长发育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和相关功能基因的作用机理,促进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院士
1934-,海南文昌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林华宝(1997年当选)
林华宝是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自1958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我国空间技术战线的第一线,是我国卫星回收技术领域和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之一。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卫星回收系统,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林华宝院士
1931-2003,福建莆田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8.林鹏(2001年当选)
林鹏长期从事河口海岸红树林和陆地植被生态学研究,是中国红树林生物量、生产力、物流能流等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专著《中国红树林生态系》填补了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学科的空白,为中国红树林的研究和生态恢复工程起到奠基作用,特别是他在红树林湿地生态领域系统的创造性成就,使中国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跨入当前世界海岸湿地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林鹏院士
1931-2007,福建晋江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9.林俊德(2001年当选)
林俊德长期从事空中爆炸冲击波、地下爆炸岩体应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术、强动载实验设备与实验测量技术等研究工作。参加过众多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带领项目组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课题。
林俊德院士
1938-2012,福建永春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林元培(2005年当选)
林元培桥梁专家。1936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
主要成就和贡献
理论方面主要有:
(1)Bending Theory of Skewanisotropic Plates.(I.A.B.S.E.Proceedings P-32/80)
(2)装配式横向铰接板横向分布系数(土木工程学报。1964,一期、二期)
(3)卡尔曼滤波法在斜张桥的应用(土木工程学报。1983.16卷3期)
(4)南浦大桥与杨浦大桥(土木工程学报1995,Vo128.No.6)
(5)上海市黄浦江卢浦大桥设计(土木工程学报。2005,vol38,No.1)
(6)斜拉桥(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再版)
主持工程设计方面主要有:
(1)嘉陵江石门大桥(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上海南浦大桥(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上海杨浦大桥(跨度602m)
(4)上海徐浦大桥(8车道,跨度590m)
(5)上海卢浦大桥(全焊钢结构拱桥,获美国国际桥梁协会颁发的2004年度Eugene C.Figg Jr奖。2008年获I.A.B.S.E.颁发的杰出结构奖)
(6)重庆李家沱长江大桥(跨度为444m)
(7)东海大桥(海上大桥长32Km.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元培院士
1936-,福建莆田人,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林忠钦(2011年当选)
林忠钦(1957.12.06- )机械工程专家。浙江镇海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薄板产品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制造质量控制技术,解决了小样本条件下车身制造质量的评价,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提升中国汽车车身制造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数字化封样技术,有效的缩短了车身的开发周期,提升了开发质量,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建立了中国的汽车板使用技术,解决了成形窗口的精确预测的难题,提出的稳健设计技术促进了大型复杂覆盖件的设计制造技术进步,为国产汽车板替代进口板和高强度钢板批量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省部级一等奖5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成就奖,何梁何利创新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本。
林忠钦院士
1957-,浙江镇海人,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林东昕(2013年当选)
林东昕(1955.10.24- )肿瘤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欢迎加入林氏总群1988-1994年在法国里昂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和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肿瘤医院肿瘤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研领域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主要学术贡献是揭示并阐明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基因组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已在Nature Genetics等期刊发表科学论文237篇,共被同行引用10000余次,h指数61。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