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是谁(戴安澜的历史事迹)
1943年4月1日,受蒋介石委托,李济深在广西全州湘山寺举行了有上万人参加的国葬,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在缅北牺牲的国民党200师师长戴安澜。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家中世代为农,生活举步维艰。戴安澜从小过苦日子,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学习刻苦,希望多学知识报效祖国,改变命运。1924年,20岁的戴安澜收到粤军团长戴端莆的一封家书。戴端莆是戴安澜的叔公,追随孙中山多年。在信中,戴端莆建议戴安澜到广东从军,投身到大革命的浪潮中来。
戴安澜听从了叔公的建议,前往广州投军。到了广州,戴安澜投考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文化课考试他名列前茅,却因为身体瘦弱多病而被最终拒之门外。他不气馁,报名参军做了一年普通士兵。在军队里,戴安澜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他训练刻苦,身体指标很快达到了军校的要求。1925年,戴安澜如愿以偿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与康泽、李天霞等人同期。
1926年,从黄埔军校以优异成绩毕业的戴安澜进入北伐军效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28年5月,身为北伐军军官的戴安澜在山东济南亲眼见证了日军大肆屠杀我爱国军民的残暴行为。他一怒冲冠,立誓以消灭日本侵略者为毕生目标。为此,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覆东、靖东、澄东(东是东洋的东),女儿唤作藩篱,意为铸造防御,保家卫国。
1933年,日军大举犯我华北,长城抗战爆发。这是戴安澜第一次在战场上与日本鬼子交手,原本信心满满的他亲上战场,打算一举歼敌。现实给了他迎头一盆冷水,日军不仅装备精良,而且个个训练有素,枪法精准。戴安澜遭遇了军旅生涯的第一个挫折,他很不甘心。撤退回来之后,戴安澜痛苦地回忆整个作战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了一条加强训练的强兵之路。他在《痛苦的回忆》中记录了自己的切身经历“长城之战......印象新鲜,犹如昨日,此盖因死难袍泽惨烈情形,感人至深,而动人至切......”
此后,戴安澜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坚持在部队中提升实战能力,创新思维,重视对指挥官的战术能力培养。由他指挥的200师逐渐成为国军王牌战队,在对日作战中屡创佳绩。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戴安澜部于郭里集与日军连续激战,最终迫使日军后撤。
1938年5月,徐州会战,戴安澜率部与日军鏖战中艾山四昼夜,硬是击溃了日军的攻势。
1939年,戴安澜的200师又参加了随枣、昆仑关战役和长沙保卫战。
1940年11月,戴安澜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却不肯离开一线,被警卫员和副官硬拖回了后方,蒋介石因此授予他四等宝鼎勋章。
戴安澜是公认的将才。战场上的他杀伐果断,英勇无畏。他戎马一生,军人本色不改,无论何时,只要枪声响起,他永远第一个冲上阵地。也曾有人对他的作战风格颇多微词,认为他没有大将风度,最多算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先锋。戴安澜不以为意,在他心里,指挥官的价值就在于随时掌握战况,及时调兵遣将,克敌制胜。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无论我方军民,还是日军部队,人人皆知戴将军作战投入,轻伤不下火线。
1942年3月,戴安澜在缅甸同古孤军迎战日军的两个师团。敌我差距悬殊,并且援兵遥不可及,戴安澜部硬是血战到底,扛住了日军的猛攻。事先,他还给夫人寄去诀别信: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1942年5月18日,在缅北的丛林战中,戴安澜遭日军枪伤腹部。八天后,在距离中缅两国边界不足20公里的地方,戴安澜伤重不治,以身殉国,年仅38岁。他的遗体被随行官兵冒死抬回国内。
1942年7月31日,戴安澜的安葬仪式在广西隆重举行,前来送别的军民超过一万人,国民政府追授戴安澜陆军中将军衔,并将他的灵位迎入南京忠烈祠。1942年10月,美国政府为了表彰他在缅北地区的反法西斯战功,授予他懋绩勋章,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授予中国军人这样的殊荣。
1956年9月,戴安澜将军被追认为烈士。他的抗日功勋,永远为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