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是什么(牛虻的习性和饲养)
虻虫又称牛蜢,牛虻,牛蚊子,中华虻、白斑虻、灰虻。
虻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在恒温环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另外,虻虫对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强。
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虫,虻成虫口器刺吸式适于吸血,能将牛马骡驴等牲畜的皮肤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时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能传播多种人畜疾病。
虻喜栖息于隐潮湿的地方,性喜阳光,成虫多在白天活动,喜在高温强光下的白天活动,中午最活跃。
中文学名
虻虫
拉丁学名
Tabanus
别称
牛蜢,牛虻,牛蚊子,中华虻、白斑虻、灰虻。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科:虻科
分布区域:中国各地
基本信息
【药名】虻虫
【别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绿头猛钻、牛苍蝇、瞎虻虫、瞎蚂蜂、瞎蠓、牛魔蚊、牛蝇子、瞎眼蠓
虻虫
【汉语拼音】meng chong
【英文名】Gadfly
【拉丁文名】Tabanu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 2.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
【归经】肝经
【科属分类】虻科
形态特征
形似蜜蜂,体中等,黄绿色,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头顶有短毛,触角呈黄色,翅透明,长度超过尾部;腹部有6个体节,具足3对。质松而脆,臭特异而浓。而布虻、雁虻属大型种,江苏虻则属小型种,形态均似上种。
1.复带虻雌虻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头顶被有短毛。触角黄色,第3节肥大,基部具有粗钝的背突。唇基和颊黄灰色。下颚须第2节浅黄色,被有白色并杂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侧板、腹板灰黄色,被有黄色短毛并杂有黑色和黄灰色长毛,翅透明无斑,平衡棒黄色。足3对,中、后足的股节基部1/3处灰色;前足跗节及前足胫节端部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黄灰色;第1~3或1~4腹节背板两侧有大的黄色斑点,中间有暗黄色纵带,宽约为腹部宽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黄色或黄灰色短毛,有时夹杂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两侧黄色。雄虻形状相似,但体较小,复眼被有纤细的灰色短毛。[1] 雌虻吸食牛、马、驴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复带虻形似蜜蜂,宽6~9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l对,大而突出,多已脱落,复眼中部有一条细窄的黑色横带。胸部呈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两侧生有两对透明薄膜状翅,翅翼超过尾部,胸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对,腹部棕黄色,被稠密黄色或灰黄色短毛,具6个体节。质松而脆,易破碎。臭气浓。雌虫喜栖于牛马身上吸血,而雄虻则不吸血。所以牛马身上捕到的均为雌虻。
2.雁虻:为虻科昆虫虻属雁虻Tabanus pleskei Krober 的雌虫体。全国多有分布。形状是:形似蜜蜂而大,体长2.1~2.6cm。头部呈黑色或黑棕色,眼一对,裸露。胸部呈灰黑色,翅透明,平衡棒棕色。腹部呈黑色,背板l~3节,两侧具棕红色斑,1~7节中央有一列浅灰三角形带,每节后缘具浅黄横斑,腹板黑色,1~4节浅棕色或粉红色,腹部体色多变。
3.布虻:又名佛光虻。为虻科昆虫虻属布虻 Tabanus budde Portschinskg.的雌虫体。属大型种。形状是:形似蜜蜂而大,体长2.2~2.4cm。前额有黄色粉被,基胛近方形、棕色、有光泽,两侧与眼相接、中胛短黑呈细线,与基胛相连。触角红色,第三节背缘呈拇指状向前突起,胸部盾黑色具5条黄纵纹、侧片具浓密黄毛。翅透明,前缘室及翅脉黄色、腹部呈黑色、足呈黄色,前足股节呈褐色。
4.江苏虻:为虻科昆虫江苏虻 Tabanus kingsuensis Krober.的雌虫体。形似蜜蜂,体长1.2~1.5cm。前额呈灰黄色,胛黑棕色,中胛与基胛融合成柱状,基胛两侧与眼分开,触角黄色。第三节背缘具不明显的钝突,胸部呈灰色,背板具5条明显纵纹,侧片浅灰色具长白毛。翅透明,平衡棒呈棕色、足灰色、胫节浅棕色;后缘具细白横带,腹板黑色,后缘具白横带。
5.中华虻:为虻科昆虫华虻Tabanus manqarnus Schiner 的雌虫体。主产广西。形状是:虫体长椭圆形,长1.7~1.9cm。头宽阔,有一对大的复眼,触角粗短。胸部背面有纵列条纹三条、中间一条最细。腹部背面中央,每节都有三角形的白斑,前后相连,构成一条纵向白纹。口吻肉状,善于刺吮。
种群分布
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2.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华东各地。
生活习性
夏秋两季正是牛虻吸食活跃的时节。雌虻常群聚在牛、马、驴等家畜身体上吸吮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雌虻虫平时居于草丛和树林中,喜阳光、燥热天气,多在白昼活动,以6-8月最活跃。平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虻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在恒温环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另外,虻虫对环境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都很强。虻是典型的吸血昆虫,虻成虫口器刺吸式适于吸血,能将牛马骡驴等牲畜的皮肤刺穿,吮吸其血液,有时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能传播多种人畜疾病。虻喜栖息于阴暗潮湿的地方,性喜阳光,成虫多在白天活动,喜在高温强光下的白天活动,中午最活跃。
于6-8月,戴手套捕捉吸食牛、马等家畜血液的雌虻(雄虻不吸血)。捕捉时用手捏住头部,以防腹内所吸之血流出而降低质量;捏死后晒干。或用蝇拍击打,收集晒干。
人工饲养
虻虫,又称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类中大型的吸血昆虫, 一般为黄色或灰色,体表光滑,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大多呈半球形起透明有的带黑色班点,虻虫分布广乏,遍及全国各地,以内蒙古地区居多,主要刮吸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传播人畜多种疾病,长期以来,人们只将其视为畜害,而忽略了其显著的药用价值。虻虫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蜚虻, 在《本草衍义》中记为“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扁,微黄绿色”, 《图经本草》中记载与之相似,牛虻作为一种中药材,有逐瘀,破积通经的功效,主治瘕、 积聚、少腹蓄血、血滞经闭,扑损瘀血等症。另外,虻虫(雌)干制后, 也是跌行损伤的特效药,在与陈皮等中药联用,治疗主绞痛也有显著疗效。
虻虫
近几年来,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 虻虫的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青睐,野生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96年,虻虫(干品)为40元/公斤,而98 年则暴涨为300~400元/公斤,而且许多大的药材市场如哈尔滨、吉林、河北均价高货缺,因此,业内人士预测,虻虫货源紧缺状况在 3~5 年内难以扭转,故人工养殖虻正稍然兴起,且发展前景极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