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什么意思(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寓意)
《说文:艸部》: “藍,染青草也。从艸,監声。”
译文:“藍,染青色的草。从艸,监声。”
《说文》艸部,形声字,今为艹部。
“蓝”是形声字。小篆从艸(艹),監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藍”。汉字简化后写作“蓝”。
“蓝”的本义是蓼蓝。如《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泛指含有像蓼蓝汁一样可制作蓝靛染料的植物,或某些叶像蓼蓝色的植物。如“马蓝”、“甘蓝”。又引申为蓝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引申之亦可指深青色,如天蓝、蔚蓝。汉王充《论衡·本性》:“至恶之物,不受蓝朱之变也。”
“蓝”又特指佛寺,是梵语“伽蓝”的简称。如“宝刹名蓝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故来自历史上上的一对师生。
孔璠是北朝时期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他有很多学生。孔璠认为教人读书,学知识、明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很钦佩他。他熟读古代经书,学识渊博,但他还是常常谦逊地说自己的学识不够,曾向已经超过自己的学生请教知识,一时被人们传为美谈。
在孔璠众多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十分特别,名叫李谧。李谧长得眉清目秀,又非常聪明,是众多学生中的佼佼者,孔璠很对他尤其喜爱。李谧有着超凡的记忆力,基本上可以做到看过一遍之后就能牢牢记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目不忘。如果仅仅是过目不忘那么也不稀奇,关键是李谧的理解能力也很强,学习东西时能够举一反三,知一晓十。理解力,记忆力都超乎常人,他又很勤奋,非常刻苦用功的读书,从早到晚都坐在书房里诵经读书,不知疲倦。
李谧在孔璠的门下做了三年的学生后,孔璠的学问渐渐全被李谧学会了。李谧的资质聪颖,他不但功课学得好,还能在学习之外有一些新的发现,提出自己新的见解,这让孔璠也十分惊喜,因为他本身也喜爱研究学问,新观点也会引发他的思考。于是,李谧常常会拿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老师讨论,讨论到难点,有些地方,连孔璠也答不出来,可见李谧的才学已经超过了老师。
孔璠听说李谧十分的喜爱读书,竟然愿意为了读书放弃做官,被他精神所感动,对他的勤劳和刻苦更加的赞许。渐渐地,李谧的学问一天比一天高深了,这让做老师的孔璠也常常都叹不如。虽然身为老师,但是孔璠也很谦虚,遇到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他也会向学生李谧请教,问他又什么新观点,或者有什么自己的看法,请他的学生给自己解答,每当这个时候,李谧总是会很不自然,他劝说老师不要对自己这样客气,自己是学生,永远都是学生。
但是,孔璠很不赞同他的观点,他觉得李谧现在所拥有的学问已经超过了自己,自己不懂的不会的地方,自然要进行请教了,即使他曾经是自己的学生也不能例外。而且古人也说过,做学问不分先后,先学会的就是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传播学问,传递知识,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知识。听到老师这番真情实意的话后,李谧非常的感动。他特别感激老师,认为老师不仅教授知识,而且教会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其实,能做到这一点也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从那以后,原本就勤奋的李谧更加的虚心刻苦,他希望自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够不辜负老师对自己的厚爱,才能够对得起老师虚心向自己请教的真心。而孔璠和李谧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故事,也被其他同学知道了,大家都互相传颂着。这件事,对其他的学生影响很大,他们一起编了一首短歌来歌颂这件事情,便有了“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