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什么意思(一文全解)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计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长此以往,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书读百遍,真的能其义自见么?今天,世界读书日,身边君就想和你分享在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眼中,究竟什么才是真的的阅读。以下,Enjoy:
外山滋比古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 | 来源
01
会读不等于能解其意
二战前的日本小学没有“国语”课,教的是“读法”。“读法”指发声读字,进而再默读文章。与之相应的还有“写法”课。不学写文章,而是像书法课那样用毛笔练习写字。写文章叫“缀法”,却未设课程,多是作业。学生写好短文交给老师,老师阅毕写上评语再返还给学生。忙的老师会偷工减料,直接盖上刻有“阅”字的圆章返还回来。如此一来,也就没有学生肯用心写作了。
总而言之,以前的小学只教认读字音的“读法”。日本使用汉字,为了认读字音需要接受大量的教育,这对日本人的智力活动是很大的负担。对老师来讲,教会学生认读字音已是一大难题,恐怕很少有老师能再良好地指导学生文字的意义。
孩子们常被不明字意的自卑感折磨。会读字音却不明字意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谁都不以为怪。即使长大成人后,大家也只会读而不解其意。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认为只要会发声读字和读文章,纵然是不解其意,也是会读了。
日本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明确告知学生:会发声朗读字句和文章是一回事,能理解字句和文章的意义是另一回事。在只有类似假名文字的国家,会读字音就意味着能知字义,没有必要另外去教授字句和文章的意义。
但在日本,会读字音却不知字义的情况不计其数。
举个极端的例子,僧侣念诵经文时大都是不知其意而只发声诵读,但没有谁会感到奇怪。即使不知其意,经文也十分可贵。正因为其意不明、不明其意,经文才愈发可贵。正因为大家都有这种想法,所以才天下太平。
02
喜欢上阅读的乌龟会领先
如今应该不存在这样的事了。以前,日本高级综合杂志的卷首会刊登论文。且不论这些论文是否如约定般的意义深奥,但都很晦涩。只受过些许教育的人是读不懂的。有个比喻叫暗夜中的蝙蝠,指能闻其声却不见其影,难以捉摸。
或许,连作者本人都未必彻底明白论文的内容。无论是真正读懂了的人,还是知道自己没读懂的人,都默默不语。而只读懂了只言片语的人却会直呼“了不起的大论文”。所以大家只要随声附和“了不起!了不起!”就行了。
如果刊登的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反而肯定会遭到非议。因此执笔之人不得不磨炼撰写晦涩文章的技术。写易懂之文难,写难懂之文易。日本人没有学过这个道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没能摆脱推崇莫名其妙的晦涩文章的恶习。
不分拙劣文章、晦涩文章而囫囵阅读的社会,无法孕育出优秀的阅读文化。依靠小学“读法”的力量,无法读完一本书。即使一字一字地读了下来,那也只是短文的连读,而非阅读了一本书。
使用逐句理解意义的句子阅读法,无法读完200页的书。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读到三四十页。然后便会气力不继,无法坚持。想着休息片刻便把书搁置案头,殊不知这就是与此书缘尽之时。只可惜名著也变为“藏而不读之书”,空积尘埃。以前,旧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像这样殒命的书,被一排排地陈列在书架上。
谨小慎微的人累积三四本没读完的书后,便会怀疑自己的才能。片面地断定自己不适合知性活动,与书告别。反倒是感觉不太敏锐的人,如能不屈服于接二连三的失败而坚持阅读,将终能领悟,发现书籍原来是如此有趣。就如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输给乌龟一样。
喜欢上阅读的乌龟会领先。
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中途放弃的话,意志就太薄弱了!即使读不懂,或是索然无味,如果连区区200页左右的书都读不完,还能做什么?狠下心来读到最后一页吧。读完后的成就感是在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你会觉得这是本好书,还会觉得书的作者很了不起。发行此书的出版社也很有良心。所有一切都呈现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玫瑰色。
可惜,这些描述只适用于读书家。对普通人而言,把书读完是件费劲的难事,并非想做就能做到。一辈子连一本书都未曾读完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这样的人也并非无用之人。
0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应反复阅读。说实话,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但若是好书或很难的书,读一遍是理解不透的。理解不透也不言放弃,再继续挑战,这也是一种应对方法。
事实上,也有因反复阅读而终获成功的例子。例如,日本近代史知识巨匠之一的新渡户稻造。据说,他将英国卡莱尔的《衣裳哲学》阅读了三十几遍。卡莱尔不是学者,而是哲人,是位有着独特思想的奇才。
他的文章连英国人都慨叹难懂,明治时代学英语的学生能读懂多少实未可知。但新渡户稻造所写的英文著作《武士道》,英语功底十分扎实,在海外获得了颇高的评价。尽管是卡莱尔风格的英语,但新渡户稻造出色的文笔想必是通过反复阅读所习得的。不过,这只是例外,普通人无法模仿。
有句成语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无论多难的文章,只要反复阅读,即使无人教授也能自明其义。这里的“百遍”并非真正的百遍、九十九遍的下一遍,而是遍数多得夸张。新渡户稻造读卡莱尔的著作,也是出色的读书百遍。
不懂之书,经过不厌其烦的反复阅读,果真就能读懂吗?古人不拘小节,不会去追根究底。或许没有人实际尝试过是否真能读懂。但我认为,应该不是真正读懂,而是读者感觉自己似乎读懂了。因为读者在阅读时,带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会有读懂了的错觉。每重读一遍,读者带入的自我理解都会加深。这样一来,到最后完全成了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深信自己读懂了,也将所读之书自我化了。
丝毫无法带入读者自我理解的书,不用说百遍,连一遍都无法读完,甚至读到卷首处就会放弃。能反复阅读的书,自是因为有其精彩之处,虽然这种精彩或许未到能明确说出来的程度。将不懂的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知来填补,是一种自我表现。如果一本书写的全是众所周知的内容,那么读者便无法带入自我理解,也就觉得十分无趣了。
04
精读还是速读
如此一来,大家可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杜撰和神话。即使能将书读懂,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是否明智也有待商榷。
如果书籍数量少,好书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大,且读者有时间,阅读便是有价值的活动。反复阅读、精读同一本书是值得赞赏的。
如果书籍多如牛毛,对时间少的读者而言,“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是无法想象的。身边未能读完之书尚且到处皆是,何况将同一本书读上百遍。且不说百遍,连想读两遍的书都没有,即便这样的阅读能让人将书理解透彻。
“字斟句酌的阅读”曾被视为良好的阅读方法,但这一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如今,速读更具人气。更有甚者开始兜售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的“神技”。他们并不觉得如果那种书的话,倒不如不看来得省心。这一点还真是可爱。
如果说读书百遍是神话,那十分钟阅读就是新神话。
神话无法改变生活。
生活也不应被神话所束缚。
当书籍多不胜数,而阅读之人却未增长许多时,神话应无登场之必要。
05
书籍的过食同样有害
当今社会,书籍数量多如牛毛,让人不得不认为劣书要比好书多。如果畏惧遇到劣书,那便无法阅读。即使是杂书、俗书、印刷装订不良之书,也应有其精彩之处。要是读起来觉得索然无味,释卷便罢。
有一种观念认为,读者只应阅读公认的好书和经典作品。这种观念过于死板。一味苦苦寻求这类有价值的书是愚蠢的。
原本以为不错,读起来却发现不过如此的书也有。但只要是有心的读者,必能有所收获。
如果读者能认清自己并非书的仆从,而是年龄小于书的忘年之交,那即使是读无趣之作,也应能有所发现。
从许多方面来讲,读者可能不及作者。但若将作者视为单方面发号施令的权威人士,那就是宗教式的读书。对读者来讲,将所获甚少。
书读多了,也许会有幸遇到愿意反复阅读的著作。但最好将此视为例外。事实上,能让人愿意反复阅读多次的书,能有5~7本就非常不错了。
书读完就扔也没关系。
对书执着并不明智。记笔记也并非像大众所想的那般有价值。
读完书后,就顺其自然地忘却吧。将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是一种贪婪的表现。
无法铭记于心的内容,即使记录下来也并无助益。
书籍是心灵的食粮。即使营养再好,总是吃同一种食粮,也会导致营养失调,患上新陈代谢症候群。饮食过度会诱发疾病,增加压力。虽发现较晚,但当今医学也已意识到压力是许多疾病的来源。
书籍的过食同样有害,阅读也可能导致知识代谢症候群。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想一想也能知道很不健康。
偏食和过食都不可取。为了学习而过度阅读专业书籍,往往容易成为知识的病人。精通专业知识而对其他事漠不关心、一无所知的“专业呆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如果希望成为一名健康的读者,就需要修正或改变之前贫乏时代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