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之私的意思是什么(一己之私的典故)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其实都是你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你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我有对的时候,也有错的时候。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毕竟我们也不是圣人,不可能总是那么“高、大、全”,也不可能只有善没有恶,只有好没有坏,只有对没有错。
想来这个道理,但凡心智健全一点,大概都会认同。
然而可惜的是,一旦置身其中了,这个道理大多就不成立了。基本上,只要事情与自己有关,无论任何一方,都会觉得自己是好的是对的,对方是坏的是错的。有时候,即便在道义上不是那么站得住脚,也会拉扯出很多道理来,以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对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或许会说,这就是人性。
可人性又是什么呢?
在道家文化里,世界原本是一体的,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就像一枚蛋壳。后来孕育出一个大神叫盘古,觉得自己这么大个神,却憋在一枚蛋壳里,太憋屈了,于是拿出一把斧头,随手这么一划拉。
结果他这一划拉不要紧,就使得轻而清者上浮成为天,也就是阳;重而浊者下沉成为地,也就是阴。
有了阴气和阳气,相互这么一交合,世间万物也就产生了。
这就是老子说的“三生万物”。
世间有了万物,自然是一派生机盎然。不过物与物之间,必然就要有区别,否则大家都一个样,又何来万物不万物呢?
那么,物与物之间,靠什么来区别呢?
就是“性”。什么是“性”呢?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属性。山有山的属性,水有水的属性,树有树的属性,草有草的属性……世间万物,都有他各自的属性。
同样,人也有作为人的属性,这就是人性。
而且这个人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每个人的属性,也都不完全一样。也正是因此,这才有了你我、彼此这样的分别。
想来也是,人与人之间若没区别,岂不是乱套了吗?
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也是道家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个必然结果。
只不过这样的一个结果,也就造成了人性的自私。
因为在“万物有别”的区分下,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
由此可见,自私是人性的必然。
从这一点来看,人们有关“善恶、好坏、是非、对错”等的概念和争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为什么说没有意义呢?
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很多时候,你认为善的,对于我不一定就是善;我认为好的,对于你或许就是坏……
在“万物有别”的区分下,所谓善恶、好坏、是非、对错的概念和争论,说白了,都不过是一己之私。
这也就是为什么,庄子在《齐物论》里说: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因为在区分你我、彼此的这种对立中,往往就会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这是一个死循环,而且不管你站在谁的角度,貌似都存在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的正当性。
然而问题是:
我们既不能站在公公的角度说婆婆,又不能站在婆婆的立场说公公……要不说和事佬难做呢!
到底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庄子其实早就想到了,他给出的办法就是:
“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就是说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根本不会去考虑“是或非、善或恶、好或坏、对或错”,也就是不区分你我、彼此,而是完全按照事物的本然去做。
什么叫事物的本然?
就是本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上天不会因为瞧哪个地方不顺眼,就不让那个地方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秋天到了,草木凋零,万物萧索,上天也不会因为瞧哪个地方顺眼,就让那个地方草木旺盛,欣欣向荣。
这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也就是说,对于天地来说,世间的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也不做什么区分。因此上,也就没有这个善,那个恶;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错……
实际上,有关“善恶、对错、好坏”这些,是人类才有的看法,而且每个人的看法,还都不完全一样。
说白了,不过是一己之私。
因此,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对待每一个人,也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没什么远近亲疏,也不分什么善恶好坏。
总之就是,该什么样就什么样,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也就是老子说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聊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会认为,像这种不问青红皂白,也不管是非曲直的做法,会不会有点不人道?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其实,这才是最大的人道,也是最大的公平。
这就是庄子说的,“莫若以明”的效果。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如果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也能像春天来了就万物复苏一样,不做善恶好坏的区分;秋天到了就万物凋零,没有远近亲疏的区别,还会有如此多的纷争、冲突和不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