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成年礼是怎样的(古代女子的成年礼仪式)
冠之礼和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冠就是帽子的意思,而笄是古代女孩带的那种簪子。这种礼仪制度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这种礼仪对于古代青年人的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的影响力。
《仪礼》中将“冠者礼之始也”,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可见古人对于这个礼仪的重视。
这种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这种礼仪,后来就被渐渐的法制化,明文化了!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制度。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据史书记载,这种礼仪被规范化,在周代时就已经有了。
按周朝的制度,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要占卜选择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冠礼前三日,又用占卜的方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宾客,并选一位宾客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的父亲)、主持人(司仪)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司仪,要给这个年轻人戴上黑色布冠,这个冠有点像皇帝的那种帽子,但是没有那个高。加冠仪式结束后,这个主持人,要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一般是这样的:
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梦想,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主持人为他取字,大家都知道过去,中国男人里面除了姓名之外,还有个字,这个就是在成人礼上取的。这个字,在周代时挺简单的,因为这个司仪水平也不太高,就按照排行取字,比如伯、仲、叔、季,这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拍到哪个你取哪个!
到了汉朝的时候,这个取字也有讲究了,这个人的名,要和字有点联系,比如,刘备字玄德,什么意思,这个备是有的意思,玄德就是深厚的道德,连在一起就是有深厚的道德。这个取字的制度一直被延续到了民国,比如张学良字汉卿,学良是指学汉代的张良,他当然是汉朝的大臣了,所以叫汉卿,都是这么来的。
你看这个给有点学问吧,也就是说,这个主持成人礼的司仪,要求越来越高了,后来必须给是读书人,甚至是当世的大儒!
等这一套程序都结束后,主人送主持人到庙门外,敬酒,同时以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肉类。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部落的首领,村长,再拿着野鸡去拜见乡里面比较德高望重的老者。
等这套礼仪结束了,你将从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公民、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说完了男孩,咱说女孩,女孩成年也有礼仪的,而且程序也挺复杂。
女孩的成年礼在过去叫做笄礼,汉族女子的成年礼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受笄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这就是所谓的四德!其他三个好理解,功就是指女工,针线活。
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公婆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
现在这个成人礼,不是强制的了,即便有人愿意这样做,也是体验式的,我们现在真正的要做一个社会人,其实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了。也就是完全行为能力人的概念,所谓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可完全独立地进行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中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