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相秦有何典故(范雎相秦的故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时期难说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君子”。那些高举“大义”之旗者,大都是为了自己,或者是为了自己所托身的团体(国家)而在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其他,就有所行止了。
下面,就请大家赏读一下发生在这些一时之俊杰之间的故事。
一、范雎相秦,须贾受辱,魏齐亡赵。
当范雎跻身门客,以舍人的身份,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因齐国赏识而被赠予钱财。须贾得知后,“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
回国后,须贾“心怒雎”,就向魏国的相国魏齐禀告了此事。于是,魏齐就惩罚范雎。先是把范雎鞭挞至“折胁摺齿”,然后将其放置在茅厕中,任人“溺雎”。
遭到惩罚的范雎(剧照)
后来,范雎侥幸说服看守,逃离了魏府。随之,又在朋友郑安平的帮助下,于公元前271年,跟随出使魏国的秦国使臣王稽来到了秦国。
不久,范雎凭借自己的才能学识,赢得了秦昭襄王的信赖,最终成了秦国的相国,并被秦王尊之为“叔父”。自此,志得意满的范雎在帮助秦王治国理政的同时,处心积虑地谋划着报仇雪恨。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薨逝,魏安釐王承继大统之际,秦国欲趁机攻打魏国。初登大宝的魏安釐王得知后,在相国魏齐的建议下,派中大夫须贾以厚礼求见秦相国“张禄”(当时范雎自称张禄,魏国也不知晓),以求通融,免于攻伐。
结果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须贾在知晓了范雎的身份后,遭到了秦相的戏弄、羞辱。而且,范雎责令须贾,“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遭受屈辱的须贾(剧照)
狼狈不堪的须贾返回魏国后,如实地向魏王作了相关汇报。一时间,魏王踌躇难决,毕竟是自己的相国。这时,得知讯息的魏齐,仓惶地逃离了魏国,投奔了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二、秦王逼索,逃离赵府,再投虞卿。
魏王闻听魏齐跑了,就通告范雎说,魏齐跑到赵国去了,魏国已经无能为力了。随之,范雎就怂恿秦王讨伐赵国,一则为前期秦军在“阏与之战”中败北于赵国雪耻;二则索取魏齐。
魏齐(剧照)
于是,秦王亲自统帅大军征伐赵国,并很快攻取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见秦军来势凶猛,难以抵挡,就求救于齐国。秦王一见齐、赵两国即将合力抗击秦军,怕自己有什么闪失,就班师回国了。
心有不甘的秦王回国后,派人送给平原君赵胜一封信。信中这样说道:“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为了取悦于秦王,免遭战火,赵孝成王只好派赵胜出使秦国,以应秦王的“十日之饮”。赵胜虽然畏惧秦国,也知道宴无好宴,但不得不遵命行事。
遵命入秦的赵胜(剧照)
赵胜到了秦国后,秦王就逼迫赵胜交出魏齐,否则就不放他回国。赵胜以魏齐是自己的朋友为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于是,秦王就以赵胜为人质恐吓赵王,索要魏齐的人头。
为了一个逃亡而来的外人,导致平原君赵胜被扣押,赵王当然不干。于是,赵王立即派兵包围赵胜的府邸,抓捕魏齐。得到消息的魏齐,就又投到了赵国相国虞卿处,以求庇护。
三、返归魏国,信陵难佑,魏齐自刎。
虞卿知道赵王畏惧秦国,随时都有可能前来搜捕魏齐。为此,虞卿就建议魏齐返回魏国,以寻求“信义著于天下”的信陵君的护佑。
虞卿(剧照)
随之,虞卿舍弃了相位,陪同魏齐离开了赵国,来到了魏国。到了魏国都城大梁后,虞卿就让魏齐暂且潜藏在郊外,自己先去求见魏无忌,以探情况。
正在沐浴的魏无忌听说赵国的相国无故求见,就让人告诉虞卿稍待片刻,同时询问其来访的缘由。情急之下,虞卿就将魏齐之事和盘托出。
魏无忌知悉了虞卿来访的原因后,感到很是为难。为了虞卿本人,应该以礼相见;可是为了魏齐,则不然,因为毕竟事关秦国。
魏无忌不想见虞卿(剧照)
虞卿见魏无忌长时间不出来相见,知其不愿意招揽此事,就怒气冲冲地离开了魏无忌的府邸。
魏无忌从宾客口中得知,虞卿也是个“信义”之人后,立即驾车追赶已经离去的赵国相国。
当悬望良久的魏齐见虞卿含泪而归时,心中明白了一切。虞卿看到了魏齐的失望,随即宽慰魏齐,我们可以投奔楚国,以求生路。
魏齐叹了口气,感激地说,我得罪了范雎,先是拖累了平原君,接着又令您为我奔波。如果再历经艰险去楚国,其结局也不好说,我看还是算了。随即,魏齐横剑自刎。
魏齐自刎而亡(图景)
就在虞卿悲伤不已之时,魏无忌的马车奔过来了。对魏无忌心怀不满的虞卿不愿意见到魏无忌,就躲避了。
匆忙赶来的魏无忌见魏齐已自杀身亡,就抚尸痛哭,然后欲厚葬魏齐。
这时,赵国的军兵到了。赵王发现相国虞卿与魏齐出逃后,立即派军兵四处追捕。追至魏国的军兵得知魏齐已经自杀,就奏告魏王:割魏齐之首,以赎平原君赵胜于秦国。
接到魏王的命令后,魏无忌于心不忍。但想到平原君的安危,只好将魏齐的头颅装入匣中,交付赵国军士。随之,赵王迫不及待地将魏齐的头颅送到了秦国,秦王又将其转赐给了范雎。
得到魏齐头颅的范雎喜怒交加地说:“汝使宾客醉而溺我,今令汝九泉之下,常含我溺也。”于是,魏齐的头颅成了范雎的“溺器”。
人生之悲,莫过于此。尤其是,一国之相,竟然于惨死之后,又被如此对待!反观“君子”们的行止,又该如何去定位“君子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