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翊是谁(刘翊的个人经历)
提到汉末三国时期的君子、好人,你会想到谁。刘备、诸葛亮、荀彧?诚然这些人物在当时的军阀、政治人物当中,是比较有道德节操的一批。但是评价他们是纯粹的好人恐怕也谈不上。被历代人视为道德楷模的诸葛亮,也有逼死刘封、冤杀常房的污点。刘备以仁义闻名,更是有鞭打督邮、伐人之国、铸直百钱的行为。下面小编要介绍一个人物,可谓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纯粹的好人。他生平最好接济贫困,为官时刚正不阿,后来竟因为施舍别人而饿死。这个人就是刘翊。
刘翊的生平概述
刘翊的资料比较乱套,表字有子相、子朔两个说法,籍贯也有豫州颍川、陈国两个说法。我们还是采信《后汉书·刘翊传》的说法,确定他字子相,是颍川人士。能够接济别人的前提是有经济能力,要不然恐怕还要受别人的接济。在汉末三国时期经常有豪强、富贾接济他人的情况,比如张邈、袁绍等以财力济人得名的豪侠,或者花费家产结交轻侠勇士的鲁肃。这些人要么求名求人脉,要么希望在乱战中有一批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目的都没有那么纯粹。
反观刘翊接济贫困时的行为就没有这些动机,或许有一些名誉上的追求,但与张邈、鲁肃等人相比还是纯粹得多。关于刘翊接济贫困的具体表现,在下文中会详细提到。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下,拥有名望等于说拥有入仕的一个钥匙。刘翊本身家世富足,哪怕是与商贾有关,也是有一定能量的(糜竺就以富贾的身份入仕),又有以财力救人的名望。做官是不难的。
不过刘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政治上的野心,"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按范书《刘翊传》的说法,刘翊的第一个官职应该是颍川郡的功曹。因为当时的颍川太守是种拂,种拂的父亲种皓是东汉名臣,哥哥种岱也是名士但是不做官,其实种拂在历史上也是正面的形象,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为保护东汉朝廷而战死。不过这是后话了。正因为种皓、种拂父子的名声,刘翊才响应种拂的辟请。
在做种拂功曹的时候,还发生一件事。阳翟人黄纲仗着程夫人的荫庇,向种拂要求将山泽给自己经营。程夫人就是汉灵帝的傅母,在汉灵帝面前很说得上话。冀州名士崔烈就是通过程夫人向汉灵帝买了司徒的官位,本来应该一千万钱,打了五折五百万钱搞定。
程夫人的力量种拂还是非常忌惮的,种拂找刘翊商量该怎么办。刘翊的回答其实有一些悲壮的味道在里面的:"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种拂之子种邵),则自以不孤也。"即便种拂得罪程夫人而死,种邵也会因此得到士人的同情,从此仕途无忧。种拂听从刘翊的建议,拒绝黄纲的要求,最后也没有遭到程夫人的报复。
在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在董卓的强力干涉下,东汉都城西迁长安。刘翊被选为上计掾,需要进京师汇报地方的情况。正常情况中上计掾是很有前途的,毕竟有机会勾搭上朝中的大人物,是一个跳板。可是当时兵乱四起,盗贼横行,刘翊昼伏夜出,非常艰难赶到长安。刘翊果然被拜为议郎,迁为陈留太守。不过就在赴任的路上,刘翊因为接济别人,自己饿死在道路中。
刘翊接济他人的记载
上文中提到刘翊的正直和高洁,其实这两个品质在汉末名士身上并不罕见。刘翊有别于其他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泛滥的悲悯。刘翊很喜欢接济别人,而不要求别人念及自己的恩惠。范书《刘翊传》中记载了一个例子:
刘翊在行游汝南时,遇到一个叫做张季礼的人为老师赴丧,但是在路上因为天寒地冻而毁坏了车子,停滞在半道上。刘翊于是将自己的车送给张季礼,下车骑马而去。刘翊虽然没有提到自己的姓名,但是张季礼已经猜到是刘翊,就像韩康卖药一样,越想逃名就越容易被知道。张季礼赴丧之后,特意到刘翊家还车,刘翊闭门不见。
后来豫州黄巾余党闹得很凶(范书《刘翊传》中仅记载"黄巾贼起",未言明时间,事在刘翊劝种拂之后。黄巾军在中平元年就被平定,而种拂到颍川郡至少是在中平三年之后,由此可推范书《刘翊传》中的"黄巾贼"是黄巾余党,可能是活跃于中平五年的汝南葛陂黄巾),颍川境内既有兵灾又有饥荒,刘翊花费钱粮救养数百人。不仅如此,乡族之中贫困而死者,刘翊为其收敛安葬;鳏寡独居者刘翊为其成家立室。
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就是刘翊因救济他人而饿死的事情。上文提到刘翊到长安上计,被任命为陈留太守。刘翊身上别无余财,只有一副车马。在路上看到一个士人病死在道中,刘翊心存不忍,卖掉马匹买了棺木,为这个士人收敛下葬;后来又遇到一个旧友在路上困乏饥饿,刘翊不忍心抛下他不管,于是又杀死用来驾车的牛。最后刘翊竟然因此穷饿而死。一些古代典籍中记载刘翊去官求道,甚至被授予长生之术,大概只是一种虚构的浪漫的结局吧。
余论
相对于其他的名士、名臣来说,刘翊在后世的名气不算太高,不过他的事迹却令人感到震撼。刘翊做好事有没有追求名望的动机在里面呢?小编认为可能是有的。比如刘翊接济张季礼这件事。张季礼在赴丧途中车子损坏,刘翊让车给他,这很合理。等到张季礼把事情办完,把车还给刘翊,此时张季礼并没有什么困难,反而是无法还车成为他的困扰,刘翊却坚持闭门不见,反而是扩大了施恩这个动作。
而刘翊卖马杀牛来周济他人,导致自己饿死的行为,小编也并不提倡。且不说刘翊本人并非死于大义,刘翊身边跟同他一起饿死的人显然是遭遇了无妄之灾。以自己与同行之人的生命去试图救济一个旧友,无论是从感性还是理性的角度,都是不合理的事情。
然而虽然刘翊可能有追求名望的动机,后来为救人饿死自己也不合理,但是他这种周济他人的行为,仍然是值得称道的,是符合主流道德标准的正义的事情。在汉末三国的乱世当中,有磨牙吮血的军阀;有四处破坏的起义军;有卖主求荣的小人;有立足于枯骨之上的名将。从对历史的业绩上来说,雄主名将之类的人物更加瞩目;但是仅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讲,或许刘翊这样的清流更加伟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