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联简历(陈锡联的个人事迹)
1939年11月,《新华日报》华北版特派记者采访了时任八路军385旅旅长陈锡联,而当时这位八路军之中功勋赫赫的虎将,年龄不过25岁,记者由衷的感慨了一句:
“钢铁往往代表着健壮而坚定,二十五岁的陈锡联将军不只是有着一副臂力过人的体格,而且有这一颗坚定果决的心,在战场上,一任战争的波涛掀天覆地而来,他岩石般的身姿,始终屹立不动……一个钢铁的人。”
“一个钢铁的人”
1955年9月,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40岁,是开国上将之中最年轻的一个。
从红军时代开始,陈锡联将军就是一员猛将。
陈锡联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秋,游击队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当时的陈锡联将军,也不过年仅14岁。
尽管在部队中是年龄最小的,但陈锡联是他们那一批参军的战士中,最早被提拔为班长的,因为作战十分勇敢,很早便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注意,又一次战斗过后,陈锡联直接被提拔为连指导员,然后又被提拔为营政委、团政委,以至于晚年时将军依然感慨:
“在我的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个遗憾就是,没有当过排长。”
有人觉得陈锡联进步太快,于是找领导反应,可领导给来的人讲了一个故事。
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陈锡联带着三个通讯队去攻打敌人的一个山头,山头上驻扎有敌人一个连的兵力,从山顶上往下,依次是连指挥部、排、班等战斗单位。按照常规的打法,最好的办法是从山脚上往上攻打,一步一个脚印,即便是拿不下来,只要及时撤离,也不会造成很大问题。
可陈锡联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半夜,陈锡联就悄悄带着人攀上了山顶,从山上往下打,先干掉了敌人的连部,然后在消灭无主的班排等战斗单位,等到战斗结束,陈锡联部无一人伤亡,却生俘了100多名敌人。
领导反问质疑的人:“这样的打法,你能想得出?”
来人一下子哑口无言。
对于这样有能力的指挥员,当然是要提拔重用,从1933年起,陈锡联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委、团政委、红四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反敌人六路围攻等战斗。
陈锡联成为了红军师一级中,最年轻的干部。
当然谈到陈锡联,不能不提的就是夜袭阳明堡。
1939年9月底,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开赴前线,129师开赴前线之前,八路军115师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日军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以及辎重部队,并获得了胜利。
胜利的战报传来,129师全体指战员均十分高兴,也想尽快与日军接触并获得胜利,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刘伯承却十分清醒,再三告诫全体指战员,一定要小心应对,当时陈锡联就刘伯承身边,亲耳聆听了教诲,分开时,刘伯承嘱咐陈锡联:“抓住敌情后,请示打也行,不请示打也行。”
阳明堡一战,就是在陈锡联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打响的战斗。
1937年10月中旬,陈锡联率领769团作为师先遣团,当先一步赶到了代县以南的苏郎口村。
一路上除了不断地遭遇敌情外,陈锡联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国民党军溃兵,三五成群的,萎靡不堪,日军在平型关吃亏后,转变方向,准备沿同蒲路南下直插太原,忻口之战岌岌可危,陈锡联对此印象十分深刻。
当时他们找到了村子里住着的一个国民党军团长,据说是和日军交过手,陈锡联本来想的是和这个人请教一下经验,没想到的是,这个国民党军团长竟然谈虎色变,直接对人说:“日本人好厉害呀,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炮弹都像长了眼睛一样,我们的电台刚一架上,就遭到了炮弹袭击。”
陈锡联强忍着心头的憎恶,又问了一句:“那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打敌人的呢?”那名国民党军团长恬不知耻的说:“我们还没有看见日军,就三五成群的垮下来了,现在全部只剩下一个连了……”
也没必要再问下去了,那名国民党军团长似乎是没看出来陈锡联脸色不对劲儿,还一个劲儿的说:抗什么战!抗来抗去只不过抗掉了我们的小锅饭而已……老弟,放明白点!看你们那副装备,和日军真干起来,还不是‘白送礼’?”
全团官兵听了这样的话,均义愤填膺,陈锡联尽管愤怒,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这时候的769团已经距离前沿不算太远,陈锡联注意到,日军不断的有飞机从滹沱河右岸起飞,断定附近一定有日军的一个飞机场。
经路上遇到的老乡指路,陈锡联顺利地找到了位于阳明堡附近的日军机场,考虑到机场日军警卫部队不多,陈锡联决定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端掉敌人的飞机场。
以第三营为突击队,负责袭击机场、击毁敌机的任务;
以第一营袭扰崞县,牵制崞县之敌;
以第二营(第七连)为预备队,与团指挥所位置于苏龙口北侧地区,并以第八连位于王董堡,破坏阳明堡西南的交通,保障三营侧后方的安全;
以团属追击炮连位于滹沱河边,支援第三营战斗。
经1个小时激战,769团以30余人伤亡为代价,全歼机场日军一百余人,炸毁飞机24架。
夜袭阳明堡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抗战,连续多日,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没有看到日军飞机,这才确信了八路军这一战果,蒋介石还专门致电表彰。
事后一个英国记者用“神奇的战斗”来描写,而这场“神奇的战斗”指挥者,就是陈锡联将军。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说起陈锡联将军的勇猛,所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常年在战场上,陈锡联也曾多次负伤,至今尚有“飞刀斩指”的故事,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那还是在红军时期,据说在一次战斗中,陈锡联将军手指负伤,因为在战场上,卫生员包扎不慎,导致拇指血液不流通,渐渐坏死形成黑色。
为了不影响行军打仗,陈锡联将军有一天独自一人猛灌了两口白酒,又含了一口酒喷在刀上,就当做是消毒,一边准备一边嘴上喊着:“妈的,给我黑了,没啥用了。”
旋即一狠心、一咬牙砍掉了左手拇指。
陈锡联将军在战争年代不止一次负伤,轻伤无数自然是不用提了,还有四次重伤,除了左手拇指这次伤势外,据说有一次子弹直接穿前胸而过,从后背出,是贯通伤,好在陈锡联命大,子弹奇迹般的躲开了胸口各处大动脉,捡了一条命。
长征时,陈锡联腰部中一枪,也是贯通上,在那个年代,卫生条件简陋,弹头没有留在体内,卫生员也只是草草的包扎,后来有一次换绷带,伤口处竟不出血,众人都很纳闷,受伤了怎么能不流血。
陈锡联吩咐几名士兵,扶着自己横躺下,果然腹腔中有血缓缓流出,陈锡联还自嘲地说:
“幸亏我有经验,否则血会流入腹中,岂不涨死。”
抗战时期,一次战斗中,陈锡联再次负重伤,这一次子弹迎面打过来,从下颌穿过,从后脖颈耳根处传出,自此以后,陈锡联将军右耳残疾。
将军上战场,哪有不受伤的,况且陈锡联将军每战必奋勇登先,打起仗来,子弹也是不认人的。
可陈锡联将军也绝非是一味的武勇,而是智谋远虑、粗中有细。
夜袭阳明堡是陈锡联将军独立指挥的第一场战斗,也是自抗战开始,八路军129师获得的首次胜利,但陈锡联晚年提到这场战斗却并不多,后来有人专门问起,将军这才回答道:“这一战没有打好。一、不会打飞机,只知道拿铁锹砍,这能砍坏几架呀?二、一架飞机爆炸,其他飞机也跟着炸了,好多战士来不及跑,牺牲了,如果我们那时对飞机了解得更多一点,就会倒上汽油把它烧光,会干得更漂亮!”
从1938年开始,陈锡联逐渐担任了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1943年陈锡联到延安学习,回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成为刘伯承、邓小平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陈锡联率领3纵挺进大别山北麓,开辟了宛西的新局面。
据说有一次陈锡联向邓小平汇报工作,邓小平听完他的汇报后,问了一句:“锡联啊,背得动吗?”
这话其实有别的含义,邓小平的话中说得“背得动吗”,当然指的不是粮食,而是身后跟着的一大坨敌人,还没等陈锡联回答,邓小平就又感慨的说道:“就是要多背一些,我们多背一些,辛苦一些,陕北和山东的战友们就能腾出手来,多消灭一些敌人,这对全局是很有利的。”
1948年11月,毛主席以及党中央下令,要求中原野战军4个纵队夺取宿县,3纵司令员陈锡联奉命攻城。
这时中原野战军才刚刚从大别山转出来,缺乏攻坚的重武器,面对敌人城防坚固的县城,是非常艰难的,因为火炮严重不足,11月15日3纵发起攻城以后,炮击只持续了半个小时,并没有对城墙造成多少伤害。
陈锡联在战前便抵近侦察,详细地研究了攻城部署,考虑到敌人城防坚固,决定采取佯攻北门、南门的方式,吸引国民党军注意,等到敌人回过神后,突击队已经在为数不多炮火掩护下,攻上了小东门。战斗持续到16日凌晨三时,陈锡联指挥3纵,全歼国民党军守军1.2万人,俘虏国民党军津浦路中将中将副司令张绩武。
宿县之战,是淮海战役中关键的一战,被誉为是“断腰之战”,宿县的解放,切断了徐州与蚌埠之间国民党军的联系,为淮海战役全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按照党中央的决定,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下辖3个兵团,其中陈锡联任第三兵团司令员,也是最年轻的兵团司令员。
邓小平也多次夸赞陈锡联:“心胸开阔,肚量大。不仅能打仗,还特别能团结人”
1999年老将军因何事扬言“再出山”
作为一员功勋赫赫的战将,新中国成立以后,陈锡联将军依旧恪尽职守。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陈锡联以第三兵团司令员的身份,兼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陈锡联一开始极力推却,他考虑到自己没做过地方工作,怕干不好,但刘伯承、邓小平鼓励他:“不会可以学嘛,你是兵团司令,下面还有人嘛。”
尽管陈锡联当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只有十个月,可陈锡联在重庆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陈锡联赴北京向政务院汇报工作时,连所有听取汇报的民主人士也都十分赞叹,史良忍不住对陈锡联说:“真没想到你这个领兵打仗的将军,管理城市也管的这样好。”
之后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炮兵领导机关,毛主席亲自点将陈锡联:“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小钢炮,管理炮兵当然也是内行。”
1950年,陈锡联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又兼任了炮兵学院院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5年9月,年仅40岁的陈锡联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也是全军中最年轻的上将。
陈锡联晚年退休后,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建设。在家里的客厅中,陈锡联始终挂着毛主席像,还嘱咐家人:“谁也别想把它摘下来,除非我死了,毛主席看得远,早在1949年,他在西柏坡时就说过‘……可能会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要在糖衣炮弹前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老将军总是提醒年轻人,要关心国家大事,光贪图享乐可不行。
对自己的子女,陈锡联一辈子没有开口求过组织一件事,他曾对自己的子女说:“你们是我的子女,也是组织上的人,你们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儿,依靠组织吧!”
让人惋惜的是,1982年4月26日,在桂林做飞行员的儿子不幸遇难,时年32岁,老年丧子之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几乎所有人看到老将军,都很担心他,但陈锡联却反过来安慰老家里劝慰的工作人员:
“你们不要太难过,战争年代有牺牲,和平年代也会有牺牲的。家里的工作我来做,你们放心。”
晚年在家的陈锡联,始终安于平淡,唯有一事令老将军十分生气。
1999年5月7日深夜23时45分,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5时45分左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B-2隐形轰炸机,连续投下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轰炸位于樱花路3号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馆损坏严重,炸弹直接造成了3人死亡,两人失踪,二十余人受伤。
牺牲的三人分别是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
事实上自3月24日,北约轰炸南联盟时,陈锡联就对事件格外关注,他对身边的人说:“这是强权政治啊,主权问题不能手软。”
直至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老将军第一时间得知此事,悲痛落泪,他愤怒地说:“这么个小女孩儿都死了,欺人太甚啊……”
陈锡联每看一次烈士殉难的消息,都忍不住落泪沉默不语,一次吃饭时,陈锡联挥舞着拳头说:
“虽然我老了,但是我还是可以上前线。”
对于南联盟的形势以及美国对我国的道歉,陈锡联始终关注着。
晚年的陈锡联闲暇时喜欢钓鱼,几乎将北京有水的地方全都去了一遍,钓鱼的奖杯也拿了不少,幸福的是陈锡联的身边始终有妻子王璇梅陪伴着。
王璇梅是陈赓将军妻妹,1949年在上海休整准备回南京部队时,突然被姐夫拦住,要给她介绍个对象,当时陈锡联的夫人于1948年病故,身边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很不方便,陈赓于是便撮合陈锡联与王璇梅在一起。
婚后陈锡联、王璇梅夫妻和睦,白头到老。
1999年这年是他们夫妻的金婚纪念,结果孩子们问起,夫妻俩都不记得什么时候结婚了,王璇梅干脆对丈夫提议:“今年也是国庆五十周年大庆,就在一块儿过吧,八一、十一都可以。”
可遗憾的是,这年6月10日,陈锡联将军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
陈锡联将军半生戎马,立下过赫赫战功,新中国建立以后,又为祖国的建设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不禁让人十分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