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简介_楚辞的产生和特点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而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国的灿烂文化,造就了光辉瑰丽的楚辞文学,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知名的伟大诗人。
楚文化的特点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史书上常称之为“荊蛮”、“荊楚”或“楚蛮”。楚人本是祝融的后代,夏商之前,祝融氏多在中原地区活动,夏商开始,楚国的芈姓先人被挤入南方。西周初年,芈姓氏族兴起,周成王封芈氏后人熊绎于楚蛮,居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始立为国。所以,荊楚的历史极为悠久,它从一个古老的氏族,逐渐发展成为强盛的封建王国。春秋之世,楚地千里,已成为独霸南方的大国。此后历经成王、庄王、灵王等而进入战国之世,楚国已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以后,楚文化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楚文化有着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特点,首先有其地理和民俗方面的原因。楚国的山川形胜,《汉书•地理志》有一段论述,可以参看: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这里我们再引用陈钟凡先生《中国韵文通论》中的一段话,他说得更有文采:
荆楚为西南之泽国,实神州之奥区,东接庐淝,西通巫巴,南极潇湘,北带汉沔,仰眺衡岳、九嶷、荆、岘、大别之峻,俯窥湘、沅、资、澧、洞庭、彭蠡之浸,山林蓊郁,江湖濬阔,溪流湍激,崖谷嵚崎,山川之美,超乎南朔,缘此风俗人情,蒙其影响,遂以下列诸事,特著于载籍焉:民丰土闲,无土山,无浊水,人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山川奇丽,人民俯仰其间,浣濯清远,爱美之情特著;民狃于山泽之饶,无饥寒冻馁之虑,人间实际生活,非所顾虑,如骋怀闳伟窈眇之理想境界焉。
楚国的山川形胜如此,否则,屈原在作品中难以引用众多的草木花卉,难以引入众多的山水景致,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景。
楚文化中,风俗因素特别是在宗教方面,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战国时代的楚国盛行巫风,“信巫鬼,重淫祀”,它使得楚文化和楚辞作品深深印上了“巫迹”。楚人虔诚地敬奉鬼神,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取悦鬼神,这些鬼神,有山川之神祇,也有祖先神灵,因此,楚地巫风盛行。古代人们的宗教观念和信仰,对于民俗和文化艺术有巨大影响。楚人的宗教是一种泛神论的多神教,是以所谓的巫觋降神,“民神杂糅”“民神同位”的方式来进行宗教活动。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也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楚人常把山川薮泽、日月星辰神灵化,而且使神具有人性,人也可以有神性,人神可以往来,可以恋爱。在这种原始宗教性质的巫风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想象丰富而奇特的神话,极大地丰富了楚国的绘画、音乐、歌舞和文学创作。如七十年代出土的楚帛画中,有一幅被命名为“人物龙凤帛画”的,据考证,画面所表现的是楚人信巫神及灵魂登天飞仙情况,画面极富动感和想象力。楚文化的民俗宗教特点,使得楚辞作品具有与中原文化完全不同的风貌。在《离骚》中,作者想象上天入地,驱策风云,驾驭龙凤,望舒前导,风伯后卫,驰天津,入昆仑,漫游神国,人间神界合为一体,就是受神话巫术的影响。在《九歌》中,写人神恋爱,祭祀国殇,表现人神间美好的感情。这些都是巫楚文化的产物。而且,在楚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与中原习俗完全不同的奇装异服、奇花异草的描写,大量的神灵以及似神似人的形象,大量的龙游凤翔、人神歌舞的奇特景象,充满着瑰丽、奇诡的浪漫色彩。
楚辞的产生和名称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如前所述,楚辞的产生与瑰丽的楚文化有密切关系。楚国的秀丽山川,宗教民俗,都给楚辞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楚国的地方音乐、方言,也对楚辞产生影响。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音”或“南风”。《左传》记载楚人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作者都有提及。而楚辞作品中的“乱”辞,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说明它与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再一方面,就是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方言。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思曾说:“盖屈、宋诸骚(‘骚’指楚辞体作品),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校定楚辞序》)楚语、楚物,这些都是楚地特色。而《楚辞》中的方言就更多了,实际上远不止黄伯思所举的那些例子。
楚辞这一名称不知起于何时,若从文献资料看,《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汉书•朱买臣传》提到武帝召买臣“说《春秋》,言楚辞”,说明汉武帝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时楚国屈原、宋玉的作品,加上汉人和他模仿楚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定名为《楚辞》。东汉时,王逸根据刘向的本子加以注释,又加上自己模仿楚辞的作品,编成《楚辞章句》。所以,楚辞的名称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人创作的特殊的新诗体,二是指刘向、王逸所编成的书,三也指楚人以及汉人用这种诗体所写的这类诗。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的代表作品是《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