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_顾宪成的人生简史
顾氏是古镇张泾一张名片
顾宪成(1550-1612),字叔时,号泾阳,出生于无锡泾里(今锡北镇张泾)一个书香门第,因复建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张泾,旧称泾里、泾皋。明万历年间,顾宪成之父顾学和顾敩兄弟俩迁居泾里,秉承祖上良训,治家有方。顾学安排三子宪成、四子允成求学科考,自己带领长子性成、次子自成苦心经营生计,在泾里开设有酒坊、染坊、米行、盐庄,广置田产。从明朝到民国四五百年间,顾宪成兄弟四房在古镇泾里开枝散叶。顾宪成居于泾里街,古时河流北面为阳,故自号“泾阳”。自明代起,泾里顾氏逐渐壮大,成为吴地望族,史书多有传载。
在泾里,曾有顾氏义庄和祠堂,今不存。义庄后曾有“同人堂”,为顾宪成罢官回乡后讲学之所,内设顾宪成书房“小心斋”,顾允成书房“小辨斋”,直到顾宪成倡导重建了东林书院,讲学中心才从泾里古镇转移至无锡城中。“从顾宪成乡居,到移师东林书院,中间有十年时间,泾里古镇都是儒门学子顶礼膜拜的圣地。”古镇后代、无锡市文化艺术研究保护所所长苏迅介绍,据记载,顾宪成会讲之日,江阴、常熟、宜兴、苏州、太仓和无锡等地大批追随者便会在泾里聚集,古镇一时船桅林立,车马喧腾,胜如过节。顾宪成的著作《泾皋藏稿》《还泾录》等遗稿一直保存在“同人堂”,直到后人编辑刻印成《顾端文公遗书》,才广为流传。
东林书院与顾氏关系密切
“东林书院与泾里顾氏有着久远而密切的关系。”东林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介绍,早在明代,顾宪成罢官归里,即向常州知府递呈《请复东林书院公启》,提出了崇先哲之懿范,继学派之教诲,以正世道人心。东林书院在复建过程中,泾里顾氏族人为书院捐款。顾宪成除捐钱外,还置买了书院地基土地六亩,另置院田十亩,每年地租作为书院的日常经费。顾允成在书院旁建小辨斋,作为来城讲学时居住读书之地。东林书院终于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建成。顾宪成亲手制订了《东林会约》,远崇孔孟,近习程朱,开启了知本立志的东林学风。顾宪成主讲了书院的最初八年,他的讲稿《商语》至今保存在《东林书院志》中,这些奠定了讲学的风范和基础。东林书院也成为一方道德圣地和学术高地。
荣骏炎提到,清代,书院虽已重建,但不久即禁止讲学,被改为生童学习八股文的官办学校。为保存学脉,顾贞观在康熙年间撰写了《泾皋渊源录》,是今天研究东林学术传承的重要著作。到了清末,书院改为东林学堂,主事者陶世风父子是泾里顾氏的姻亲。顾宪成十三世孙顾希炯长期担任东林小学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民国三十六年(1947),邑人发起重修东林书院,顾彬生、顾希炯同为其中发起人,共募得资金2763万元,占修复资金的98%,其中包括泾里顾氏义庄所捐20万元。从明代复建到民国重修的300多年中,东林书院始终与泾里顾氏有着一种血脉相连的情谊。
修谱十年传承望族精神遗产
研讨会上,顾氏后人向东林书院捐赠新修成的《泾里顾氏宗谱》,对研究东林学术和无锡望族文化颇具意义。据了解,《泾里顾氏宗谱》自顾宪成晚年创辑400多年来,历经七次修谱,此次续修距离上次民国癸酉谱(1933),已过去80多年。此次修谱自2011年开始,历时十年终结果。《泾里顾氏宗谱》续修委员会副主任、原河海大学副教授顾定安介绍,新谱中,泾里顾氏人员从1575人扩展到2500多人,其中,女性 442 人,是一份泾里顾氏详尽的人口历史档案。在顾定安看来,《泾里顾氏宗谱》不仅传承了家族世系和人文信息,更传承了顾氏一族丰厚的精神遗产。
族谱中,“以伦理为纪纲”“以勤俭为根本”“以法戒为严师”“以争斗为恶德”“以教子为远图”“以守身为良法”等顾氏祖训传承至今,极具现实意义。无锡顾氏以谨慎为家法,以退让为家规,宽厚待人、严律子孙,传承了宽容厚重的“顾厚”门风。《泾里顾氏宗谱》续修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顾孟洁分析,根据最新统计,在史上历届科甲中,泾里顾氏族门中出了进士10名(其中状元1名),举人9名,秀才和相当于秀才称呼的国学生、国子生等等有212人。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3名院士,以及分布在各行各业各地的行政干部、专家学者、劳动模范、教师医生及各领域专业人才,“无锡顾氏承先启后,传承家风家教,激励后人的作用是非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