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六大亲王都有谁_清代六大亲王的简介和贡献
清代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怡亲王胤祥 、恭亲王奕訢。
和硕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代善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战争中一举成名。他在对乌拉和叶赫的战役中屡立战功,于天命元年被封为贝勒,列四大贝勒之首。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光辉的军旅生涯。在以后对明朝的用兵中,他几乎仗仗参加,而且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抚顺与铁岭的用兵,著名的萨尔浒之战,都留下了代善的足迹。
顺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六岁,代善可以说是清代亲王中的第一人。
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乌拉纳拉氏。与他的诸位哥哥相比,它的出生晚,但童年却很悲惨。与很多有苦难身世的孩子一样,多尔衮从小就刻苦学习,尤其对汉族文化非常感兴趣,这为他以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尔衮的才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对锦州明兵和察哈尔蒙古的战争中,多尔衮利用自己的智谋连连取胜,从此深得皇太极的赏识。皇太极初设六部的时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了他。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其他众王商议,立皇太极九子福临即位,对清朝政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岁。死后他曾被尊为皇帝,这也是一些文章称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
安亲王岳乐
安亲王岳乐,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顺治,康熙两朝功勋卓著的亲王,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岳乐与其先辈不同,他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他全力支持顺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胆启用汉人,缓解与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从事生产活动。这一系列措施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康熙二十七年,岳乐再度领兵驻防苏尼特,二十八年死于军中。岳乐是清代亲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大清王朝所做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康亲王杰书
康亲王杰书,礼亲王代善孙。杰书在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而他的成名作却出现在康熙年间。康熙十五年,清军在移师途中,遭到伏击,与叛军展开了白刃战。杰书此时正在军中,他的大旗被敌人的火器打烂了,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亲兵从附近破庙中拆来了门板,为杰书遮挡。但杰书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败叛军。不久,康亲王马不停蹄,协百战之师横扫金、厦,将郑锦残军赶回了台湾,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亲自到卢沟桥迎接,荣誉达到极点。
康熙三十六年,康亲王杰书病逝。康亲王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乱,使大清得以继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康亲王的丰功伟绩无愧于清代六大亲王的美誉。
怡亲王胤祥,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在皇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四哥胤禛的一边,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胤祥与其他皇子不同,他不爱财,生活也非常简朴。他家中除了一应生活用品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修饰,他曾多次婉言拒绝皇帝的赏赐,为他增加仪仗和侍卫,他也从不敢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就被百姓传为了佳话。胤祥不仅清廉,而且有才。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围的水系。
怡亲王刚过不惑之年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断了左右手,悲痛之余,他亲临祭奠,并将没有按时到达的诚亲王允祉交部议处。他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因为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避讳,其他皇子的胤字都改为了允字,现在将怡亲王的名字改回,可以体现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
恭亲王奕訢
恭亲王奕訢,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静皇后。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
咸丰帝去世后,他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