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是怎么死的_彭雪枫的贡献和结局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生于河南省镇平县。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驰聘疆场的戎马生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挺进敌后,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的“三件宝”:拂晓剧团、《拂晓报》和骑兵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于1938年春到河南组织抗日武装,在竹沟成立了拂晓剧团,演出一些抗日剧目,对部队起到了很大鼓舞作用。
他还创办了《拂晓报》,并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师》,在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彭雪枫为《拂晓报》撰写社论、评论等各类文章60余篇。
彭雪枫在一次率部抗敌时遇到日军骑兵团,损失不小。他心如刀绞,痛下决心要尽快建立自己的骑兵部队:把师属骑兵连和各旅骑兵连、排集合起来,成立了骑兵团,并亲自担当教员。骑兵团很快由300多人马发展到600多人马,战斗力也得到大幅提高。
采用平原游击战在敌人包围中生存
1930年7月,彭雪枫带领两个排,歼灭了敌人一个炮兵团,展示了其不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后来,彭雪枫率红六军参加了活捉张辉瓒的战斗。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彭雪枫率师直属队和红7团与敌激战三昼夜,突出重围。
彭雪枫采用平原游击战战术,带领队伍在敌人的包围中生存下来,还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让敌人不得安宁。采取这样的战术,也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此前,彭雪枫就曾经在给上海《大公报》的记者范长江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军处此敌人倾力压境的关头下,唯一战略方针及战术原则,应以我军主力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以支队(如八路)领导广泛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动作,必可消灭敌之大量有生力量。敌后方联络线长,故极空虚,我游击支队如入无人之境,且受群众之热烈欢迎。胜利虽小,但积之成多即为大胜利。
组建新四军游击队支队队伍不断扩大
1938年9月,彭雪枫奉命组建新四军的游击支队。抗日联盟的民团武装成班成排,纷纷加入彭雪枫的游击支队。几日之内,队伍就发展到2000多人。
10月,彭雪枫奉命东征,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路上,克城复地,吸纳兵员。到1939年11月,彭雪枫先后建立了永城、夏邑、萧县、宿县、亳县等5个县政权。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彭雪枫任书记。游击支队发展到5000人,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作战灵活赢得“三十三天反扫荡”胜利
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地面临的形势愈加复杂,彭雪枫率部一面和国民党军队中的顽固派作斗争,一面广泛发动群众,用游击战打击日伪军。
1942年11月,日伪军集结重兵,对淮北苏皖边区发动大扫荡。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昼伏夜出、灵活机动打击敌人,33天,大大小小作战30余次,歼灭鬼子1500多人,伪军1800余人,日军的大“扫荡”以惨败告终,这成为根据地反扫荡的经典战例。在给妻子的信中,彭雪枫也忍不住要分享胜利的喜悦。
37岁牺牲 中共中央赞其“功垂祖国”、“泽被长淮”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了豫湘桂会战,中原河山大片沦陷。8月,彭雪枫率领部队收复豫皖苏根据地。在出征前,彭雪枫说,“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不幸的是,一个月后,在这场战斗即将结束时,一颗流弹击中了彭雪枫的左胸,当即牺牲。第一时间就收到消息的陈毅,曾经无比痛心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哭彭八首》。
1945年2月7日,中共中央、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延安举行彭雪枫同志追悼大会。中央大礼堂,挽联悬垂,哀乐低徊。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延安各界代表千余人,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悼念一代名将彭雪枫。毛主席亲书挽联:“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