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时间:2022-04-15 13:51:17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看《史记》,许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汉高祖刘邦出身破落户,40多岁了还没啥成就,人又懒嘴又馋,他是怎么能够成功的? 还有,刘邦当年手下人才济济,他们有的能文,有的能

看《史记》,许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汉高祖刘邦出身破落户,40多岁了还没啥成就,人又懒嘴又馋,他是怎么能够成功的?

还有,刘邦当年手下人才济济,他们有的能文,有的能武,有的文武兼备,这些英雄又怎么能够俯首帖耳,唯他马首是瞻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他自己曾经给出过答案。在一次庆功宴上,刘邦自己总结成功的原因,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领百万之兵,决战沙场,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任,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其实,这寥寥数语,已经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刘邦正是因为善于整合利用身边的人才资源,并区别对待之,才能最终取得天下。

所以,楚汉战争中,尽管没有一场仗是刘邦指直接指挥的,没有一座城是刘邦直接攻取的,但他只要用对人就够了。

而且,刘邦的用人智慧,对于今天我们如何管理一个组织,如何与其他人协作,也非常具有指导价值。

那么,刘邦是怎么区别利用和对待手下的人才的呢?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一、患难之交

刘邦起于微末,在自己的家乡本来就有一些布衣之交时的朋友,比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等。

有人会感到奇怪,为何汉初有那么多人才出在沛县,其实

这些人与刘邦相似,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身上却都有一些专才,只待被安排在合适的位子上。

而因为他们是最早追随刘邦的人才,与刘邦有着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革命感情,这也让刘邦可以放心大胆的对他们委以重任。事实证明,这些患难之交是刘邦最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比如,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誉为“功臣第一”;曹参是汉初名将,也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宰相;樊哙是刘邦帐下猛将,对其有救命之恩,在“鸿门宴”上他挺身而出,居功甚伟;周勃不仅自己战功赫赫,其后代周亚夫也为稳定汉初的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二、契约之交

第二类人才,我们称之为“契约之交”。刘邦与这些人才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今天职场上常见的合同关系。

这类人才到刘邦这家公司来工作,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刘邦使用这些人才,是为了让他们创造业绩,为公司的目标服务。

如果双方目标利益一致,则可以在一个锅里摸勺子;而如果双方无法就利益问题达成一致,那就将走向陌路。

对这些打天下的急需人才,刘邦不太看重他们的品德、修养,而是注重他们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比如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等。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这类人,当然也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成为汉王朝建立的重要基石。

但是,除了6次对刘邦献出奇计而被其深深信任的陈平以外,其他几人都被刘邦所猜忌。

刘邦重用他们,同时也在小心翼翼的维护着“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一旦这架“天平”失衡,这一类人才也失去了利用价值。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的最终结局都是“狡兔死、走狗烹”。

三、快餐之交

最后一种人才,我们称之为“快餐之交”。人们吃快餐,多是为了一时填饱肚子,没有几个人会仔细回味其中的滋味。

这种人才对刘邦而言,也只是在某一件事情上发生过重要的作用,但如果与他们长期共事,反而还会起到反噬的作用。在这一类人中,丁公就是典型代表。

刘邦急中生智怎么回事_刘邦急中生智的典故

刘邦曾经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逃命过程中,他被项羽的部将丁公遇上。

慌乱之际,刘邦急中生智,对丁公说:“贤人何苦为难贤人?”也许是出于心软,也许是想暗中结好刘邦,丁公竟然放走了刘邦。

几年以后,刘邦夺取天下,丁公就前来投奔他。但让丁公没想到的是,刘邦对这位救命恩人并不感冒,当场命令手下将其斩杀,还告诫全军说:“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忠之人,项羽才丢了天下。”

丁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对刘邦动了恻隐之心,刘邦现在却成了冬眠后苏醒过来的蛇,对着他就来了一口。

刘邦之所以要当众处斩了丁公,实际上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再利用一下丁公,用救命恩人的生命来一场活生生的警示教育。他要告诉自己的部下,忠诚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