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子失坠什么意思_盲子失坠原文及解析
原文
有盲子道①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②,兢兢③握固,自分④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⑤怖,第⑥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⑦曰:“嘻!蚤⑧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⑨,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⑩严者,视此省哉!
注释
道:取道,经过。 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 兢兢:恐惧的样子。 自分(fèn):自料,自以为。 毋:不要。 第:尽管,只管。 哂(shěn):讥笑。 蚤:同“早”。 夷:平坦。 自矜(jīn):自负,自夸。
译文
有位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足坠落。他两只手抓住栏杆,胆战心惊地紧紧抓牢,自己料想一旦失手,必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紧栏杆大声哭号。过了一会儿,没有力气了,失手落在了地上,于是他自嘲道:“嘻!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长时间自讨苦吃呢?”
大道理往往非常平实,沉溺于空想之中,守着方寸之地而固执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文言知识
一、说“第”:“第”的本义是“按次序编起来”。
“第”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次序”。如“等第”指“名次等级”,“第次”指“等级,次第”。 指“大官的住宅”。如“府第”,“宅第”,“第宇”。 指“古时科举考试合格的等次”。如“及第”,“落第”。 指“尽管、只管”。如上文“第放下即实地也”。 指“但、只是”。如《海瑞传》:“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二、说“毋”:“毋”的本义是表示禁止,引申用作否定词,相当于“不要”、“不”。
上文中的“毋怖”即“不要害怕”。又如,“毋忧”即“不要忧愁”,“毋庸置疑”即“不必怀疑”。
文言文中的否定词除了“毋”外,还有“莫”、“弗”、“勿”、“无”、“未”等。
文化常识
在古代,双目失明除了“盲”之外,还有“瞽(gǔ)”、“瞍(sǒu)”等叫法,单目失明则称为“眇(miǎo)”。
失明意味着无尽的黑暗、孤独,尤其是在古代那样的生活条件下。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成就了一番伟业。
接下来就介绍二位双目失明的励志名人。
左丘明
春秋末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左传》的作者。他在纂修《国语》的时候已经失明了,而《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史学界将左丘明尊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人,他生而无目,自称盲臣,暝臣。他博学多才,尤精音律,善弹琴,辨音能力极强。据说师旷可以听到天庭之音,他同时精通鸟兽语言,他抚琴时,能使凤凰来仪,是神话传说中顺风耳的原型。他又善卜卦推演,被尊崇为算命先生的祖师爷。
出处
明·刘元卿《贤弈编》
启发与借鉴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借这位“盲子”来警醒那些虽然“目明”但是“心盲”的人。他们善意地提醒充耳不闻,圣贤的道理视而不见,固执己见,抱残守缺,只能蹉跎岁月。
寓言的道理,放在当下依然适用。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敢于再次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想象的困难所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