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奉孝指的是谁_三国奉孝的历史简介
建安元年(196),曹操的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
信的内容是: “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于是,荀彧就把郭嘉推荐给了曹操。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年时很有远见,二十岁后隐居,秘密结交英雄豪杰,不与世俗来往,故时人多莫知。原为袁绍部下,至此改投曹操。
曹、郭两人一见面,讨论天下大事,完毕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自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的军事参谋——军师祭酒,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转眼间,时间过了一年,曹操领兵准备讨伐张绣,张绣率领部队投降。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但不久,张绣又偷袭了曹操。
张绣的反叛,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一、曹操要收纳张济的遗孀,张绣对他怀恨在心。(操纳张绣之妻,绣恨之。) 二、曹操赠送金银给张绣部下的骁将胡车儿。(又以金与绣骁将胡车儿。) 因此,张绣“闻而疑惧”实施了偷袭曹操的计划。这一战,曹操的长子曹昂,校尉典韦双双被杀,曹操自己也被流矢射中。
后来,曹操收拾残部,退到舞阴,张绣率领骑兵追击,曹操将他打败,退回了穰城,与刘表联合。袁绍知道曹操兵败的消息后,写信给他,言辞非常傲慢。
曹操对荀彧,郭嘉言道:“现在我想讨伐背信君臣大义的袁绍,但是力量不敌,应该怎么办?”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我们就来看一下十胜十败的内容: 一、道胜 袁绍注重排场,礼仪繁多。您待人接物任听自然,这是在处事之道胜过他。(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二、义胜 袁绍身为臣子,倘若起兵攻打,便是叛逆。您尊奉天子来统率天下,这是在道义上胜过他。(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三、治胜 自从桓灵以来,政令废驰,袁绍却以松弛的方法来补救,因此缺少法纪,令出不行。您以严厉来纠正松弛,使得大小官员全部遵守法纪,这是在治理政务上胜过他。(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四、度胜 袁绍表面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易生疑心,只信任亲戚子弟,您外表平易宽和,内心机敏明察,用人不疑,只看重才干,不问远近亲戚,这是在度量上胜过他。(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五、谋胜 袁绍计谋多却少断,往往错过时机,您制定谋略就能当机立断,能够应付无穷的变化,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六、德胜 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谦虚逊让,用来沽名钓誉,那些华为不实的士大夫大多投靠他,您待人至诚,不虚情假意,忠贞正直,见识卓远的真才实学之士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七、仁胜 袁绍看到他人饥寒困窘,怜悯之情就在脸上表现出来,但是对于没有看到的,就时常考虑不周,您经常忽略眼前的小事,但对于大事,以及与全国各地的交往,您所施的恩德却往往出人意外,对于看不到的事情,也都考虑周全,这是在仁义上胜过他。(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八、明胜 袁绍手下大臣争权夺利,互相诋毁,混淆视听。您却御下有方,堵塞谗言诬陷,这是在明智上胜过他。(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九、文胜 袁绍做事没有原则,所是所非不可预知,而您对正直、有功之人礼敬,而将邪恶,犯罪之人绳之以法,这是在文治上胜过他。(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十、武胜 袁绍喜好虚张声势,而不懂兵法要诀,而您善于以少胜多,用兵入神,部下依赖,敌人恐惧,这是在武功上胜过他。(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这一番话,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个人角度出发,这些也代表了曹操的优点和袁绍的缺点。果不其然,曹操有了这样的激励,在官渡大败袁绍。
这是郭嘉第一个特点——知人善察。 不久,曹操出兵攻打吕布,攻了很久也没有攻下,兵士已经十分疲惫,曹操见状,准备撤军。这时,荀攸和郭嘉提出了两点看法:
一、士气衰竭 吕布虽然勇猛但没有谋略,如今接连战败,锐气已经衰竭,三军完全要看主将的,主将的锐气一旦丧失,则三军全无斗志。(吕布勇而无谋,今屡战皆北,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
二、谋略未定 陈宫虽有智谋,但是不能随机应变。如今我们应该乘吕布锐气没有恢复,陈宫谋略未定的机会,发动猛攻,就可以攻克吕布。(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急攻之,布克拔也。)
于是,曹操挖凿沟渠,引来沂河,泗河之水淹城,将吕布生擒。
《三国演义》上说水淹下邳的主意是郭嘉提议的,从《三国志》来看,这次提议是郭嘉,荀攸一起为曹操献策的。前者应该是郭嘉提议的,后者应该是荀攸提议的。
《傅子》载: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
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一个令曹操不安的消息传来了;江东孙策要乘机偷袭许都,众闻皆惧,这时,郭嘉又再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分析孙策的优劣:
优点: 孙策是一个能让百姓和兵士都愿意为他效死之人。(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缺点: 孙策轻率而无防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并无区别,日后必定会死于刺客之手。(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后来,事情果如郭嘉所料,孙策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逝,曹操率兵进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连战数克。诸将都想乘机一举消灭二袁,郭嘉又一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郭嘉传》载:“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
事情再度如郭嘉所料,袁谭、袁尚二人反目成仇,曹操乘机北上,将二袁各予击破。
这是郭嘉第四个特点——出奇制胜。 建安十二年(207),袁尚和袁熙逃入乌丸,想借乌丸的力量与曹操抗衡。曹操要征讨乌桓,遭到诸将反对。
《三国志郭嘉传》载:“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郭嘉却不这样看,对曹操分析了两方面原因:
指出形势 乌桓仰仗路途遥远,一定不会事先防备,趁此时机,发动突然袭击,可以消灭他们。(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分析利害 袁绍有恩于这一地区的百姓以及塞外异族,袁尚兄弟有难,他们定会帮忙。到那时,我们的后方就不稳了。(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解决办法 但也无须担心,刘表只会空乏议论,自知才能不足以嘉御刘备,重用刘备又担心控制不住,轻用则刘备又不为他所用。因此,即使我们出动一国的兵力远征,您也不足为虑。(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曹操听完,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进兵柳城,行至易,郭嘉觉得速度还是太慢。对曹操说:
“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是郭嘉的第五个特点——敢出险招。 曹操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向东直奔柳城。在距离不到二百里时,乌丸人才得知。袁尚、袁熙与蹋顿以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人带领数万骑兵迎战,于是爆发了白狼山之战。
这一战,曹操令张辽为先锋,斩杀了蹋顿和各部落王及以下的乌桓首领,有二十多万胡人、汉人投降。(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袁尚、袁熙前往辽东投奔公孙康。
然而,就在曹操从柳城返回的途中,郭嘉因水土不服,患病去世,终年三十八岁。曹操追念其功,增邑八百户,并前户。谥曰贞候,子郭奕继嗣。 纵观郭嘉一生,从军十一年,算无遗策,为曹操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曹操后来也说“欲以后事属之。”由此可见,曹操对郭嘉很是信任,两人关系非常亲密。可谓一生知己。
后来,曹操兵败荆州,曾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