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圣人无常师是什么意思_圣人无常师的寓意

时间:2022-04-22 15:48:29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原 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 释 公孙朝

原 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 释

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

未坠于地:指未失传于世。

识:即记。

常师:为固定的师长。

圣人无常师是什么意思_圣人无常师的寓意

义 释

《四书集注》: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

《四书蕅益解》:卓吾曰。分明说他师文武。而语自圆妙。

《论语新解》:卫公孙朝:卫大夫。春秋时鲁、郑、楚三国皆有公孙朝,故加卫字以别之。

仲尼焉学:尼,乃孔子卒后之谥。孔子卒,鲁哀公诔之,称之曰尼父。盖尼本孔子之字,古人有即字为谥之礼也。《论语》惟此下四章称仲尼,篇末且有“其死也哀”之语似皆在孔子卒后,故称其谥。焉,于何义。公孙朝以孔子之学博而大,故问于何而学得之?

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道。礼乐文章,孔子平日所讲,皆本之。

未坠于地,在人:历史已往之迹,虽若过而不留,但文化之大传,则仍在现社会,仍在人身。若国亡众灭,仅于古器物或文字记载考求而想见之,则可谓坠地矣。

贤者识其大者:识,旧注读志,记也。然亦可解作认识义。历史往事,多由前代之所传而记忆认识之。贤与不贤,各有所识,惟大小不同。贤者识其大纲领,从讲究来。不贤者,行不着,习不察,记其小节目,从闻见来。而其为前代之传统则一。孔子学于此文化传统之大道,故可无所遇而非学。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能沛然若决江河。颜子亦能闻一知十。孔子即其未坠于地而在人者学之,文武大道之传如在目前。旧传言孔子问礼于老耼,访乐于苌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即其“无常师”之证,然犹恐非此章孔子“焉不学”之义。盖孔子之学,乃能学于众人而益见其仁,益明其道。

圣人无常师是什么意思_圣人无常师的寓意

今 译

卫国大夫公孙朝请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道统并没有在世间消失,现在还有人能记得。贤能的人记得重大的,不贤的人记得细小的,没有一个人没有文王、武王的道统。我的老师到处都可以学,又哪有固定的师承呢?”

主 旨

子贡说明圣人并没有固定的老师。

引 述

大家对孔子怎么学,学什么,有很大的兴趣。依据子贡的了解,孔子无所不学,也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认为文武之道,代表人性向善的道理。只要世间有人类存在,这种向善的人性,便永远不会消失。所不同的是,有人传大的,有人传小的,有人记得大的,也有人记得小的。孔子什么人都可以学,所以没有一定的老师。

生 活 智 慧

(一)《述而篇》记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善的方面学到善的行为,也将不善的行为翻转为善。善与不善,贤与不贤,都可以当做借镜,都能学。

(二)同样的道理,贤人记得大的,不贤的人记得小的。我们向贤人学大的,向不贤的人学小的,主导的人,仍然是我们自己。

(三)《为政篇》指出:孔子能够在七十岁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主要在于一开始便志于学,也就是立定坚毅的意志,以追求人性的大道。

圣人无常师是什么意思_圣人无常师的寓意

建 议

任何人都无法代人立志,一定要自己立自己的,也贯彻自己的意志。

別 裁

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几个不同观点。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等于我们现在说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个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统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基础,所以周代维持了八百年的政权。春秋战国的时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时候。子贡这句话,就是说,中国文化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人。如果有比较贤的人,(“贤”代表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大的一方面。不贤的人,对于中国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等于现代有人以为要了解中国文化,到故宫博物院看看就够了,对于科学方面的文化,不但不欣赏,还反感,甚之还认为我们没有人文科学,不知道中国文化在精神方面的伟大。这也就说明不贤者不是完全不知道。如绘画、编织、木刻,乃至有名的三把刀——厨师的菜刀、裁缝师的剪刀和理发师的剃刀,也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它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是其小者。不管大小方面,中国文化,从文、武、周公以来,到孔子那个阶段,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没有认定跟一个人学。哪一门有所长,他就学哪一门。后来唐代韩愈“师说”的观念,也由此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