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谁_晏殊个人简介
作者:张建楠
晏殊与他的学生王安石一样都是出生于北宋临川,今天的江西。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从小聪明又好学,5岁能写文章,一时名声在外,被人称为神童。
过了几年,江南一个大官张知白得知“神童”晏殊,便向朝廷推荐了这个“神童”。当时,晏殊才14岁,他直接越级同其他全国各地的考生一起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他年纪虽小,但在考场上显得十分淡定,顺利答完了试卷。宋真宗看了试卷,觉得不错,赐同进士出身,由此转变了晏殊的身份,由“神童”白身转为进士。
宰相寇准听说此事觉得不妥,就对真宗说:“晏殊是外地人。”宋真宗沉思片刻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
此时,殿试还没结束,还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在后面的考试中,晏殊拿到试卷仔细一看,发现有问题,就向真宗反映,“我曾经做过这些题目,请用别的题目来考我。”真宗一下子被这个小子的诚实人品打动了,内心深深地给了晏殊一个大大的赞。真宗确实感到晏殊这小子是个人才,真诚与才华交相辉映的晏殊直接被授予官职,秘书省正事,一把手。
秘书省是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机构,拥有很多国家图书资料。借此机会,晏殊在任职期间,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谨慎交友,勤勤恳恳地干了几年。这些真宗和他的上司都看在了眼里,很快调整了他的官职,去了更重要的岗位,成长了起来。
当时,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官员们都喜欢去参加宴会、喝酒K歌各种娱乐,晏殊却不参加,依然刻苦读书,勤奋用功。真宗觉得很奇怪,心里充满了问号。一次,真宗看到晏殊就问他为何不去饮酒享乐。他诚实地答道:“因为没有钱。”真宗越发觉得晏殊品学兼优,就决定让他做“太子舍人”,给太子赵祯当伴读,好好熏陶一下太子。当时晏殊18岁。
晏殊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安逸,生活也富足了一些。在一个暮春的傍晚,夕阳照耀下,他一边喝小酒一边听小曲,再看看院子里的鲜花,勾起了往事的回忆,又想到了春光美景不能常驻,以致引发了他深深地惆怅感伤。在伤感惆怅中他吟出了有名的《浣溪沙》一词。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后来,又写了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不久,晏殊又调整了岗位。过了很长时间,他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在此期间,真宗遇到棘手的事情,就经常写个小纸条,派人去向他咨询意见。晏殊每次都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真宗的原稿纸条粘在一起送回去。真宗对晏殊的谨慎严谨又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晏殊32岁时,真宗驾崩,只有12岁的太子赵祯继位,也就是宋仁宗。仁宗年幼,朝中官员都动了心思,想趁机揽权干政,政局不稳。晏殊是个实在人,看不下去,站了出来,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得到多数官员支持,稳定住了局面。通过此事,大家再次看到了晏殊的人品。
过了十年,晏殊42岁时,升任参知政事。任职第二年,他诚实人品又起了作用,这次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结果被贬到地方。
4年后,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把宋军接连击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财政形势,研究出对策,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事:
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
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
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
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
很快宋军打退了西夏军,政局再次由晏殊给稳住了。
33岁的仁宗已经长大,开始独掌权柄,重新启用自己曾经的陪读、人品好的晏殊,但晏殊经历了太多起起伏伏和离愁别恨,心中难免不产生忧愁,而且他年事已高,已经五十几岁了。一个夜晚,他将忧愁写入《蝶恋花》一词。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人生后十几年,有升迁,有贬谪,还培养举荐了很多贤才,如范仲淹、王安石等,直到64岁那年,在地方任职的晏殊病重,他请求回首都医治。仁宗打算待他病愈后,再度重用,还特意把他留下来,为自己讲经释义,并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
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看他。但晏殊没答应,直接写了纸条信给仁宗,很实在真诚地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
没过多久,晏殊就离世了。仁宗一直因没能在他卧病时去看望他而感到遗憾。可以说大词人晏殊的一生成长依托自身人品,正是他为人诚实、谨慎严谨,关键时刻能顶上才能一路走来,获得真宗、仁宗父子帝王两代人的赞赏和信任,走好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