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赵鞅是谁_赵鞅个人简介

时间:2022-04-25 16:51:0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赵国的奠基者赵鞅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金胜村发掘了一座迄今为止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经考察,这座墓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当

赵鞅是谁_赵鞅个人简介

赵国的奠基者赵鞅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金胜村发掘了一座迄今为止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经考察,这座墓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晋国大臣赵鞅。

赵鞅(?—前476),即赵简子,春秋末晋国正卿,又名志父,亦称赵孟。他不仅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和军事家,更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他与儿子赵毋恤(赵襄子)并称“简襄功烈”。

赵鞅出生于显赫的赵氏家族,其祖父即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赵武曾执掌晋国朝政二十余年,其子景叔虽未能担任执政,但曾任上将军,仍属晋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前525年,正值壮年的赵景叔去世,年轻的赵鞅被推上晋国的政治舞台,继承父亲的职位成为上卿,从而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两次盟会

从晋文公开始,晋国成为诸侯的霸主,其后起起伏伏,霸业持续了百年之久。而赵鞅正是晋国百年霸业终结的见证者。

赵鞅一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会盟。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时任晋国执政韩起扛起“尊王”大旗,派遣荀跞主持勤王,但是收效甚微,于是另派赵鞅协助荀跞。

公元前517年夏,为平定周室内乱,赵鞅与宋、鲁、卫、郑、曹、邾、滕、薛、小邾共十国代表在晋国的黄父(在今山西沁水西北翼城东北)举行盟会。黄父之会由赵鞅主持,他在会上痛斥王子朝的叛乱,并率先提出与会各国应立即调拨军队,提供粮草勤王,而且第二年一定要把周王接回都城的建议。与会诸国无不表示服从。黄父之会使平乱过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元前516年,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王子朝叛军被赶出王畿。

这是赵鞅首次在盟会舞台上亮相,他所表现出的果敢和强硬已经显现出了一位大政治家的风范。晋国对这次盟会的主导,反映出此时晋国的霸业仍在延续。但是当赵鞅暮年再次出现在诸侯盟会上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公元前482年,吴、晋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盟会。吴国本是晋国为抵御楚国而扶植的一个小国,但是随着其实力的增强,先于公元前506年攻入楚国,公元前494年征服了近邻越国,此后又北上与齐鲁交战,此次更在盟会上要与晋国争夺霸主之位。盟会制度规定,谁先歃血意味着谁就是今后的霸主,因此,吴王夫差一上来便要求先歃血,但是赵鞅毫不示弱,坚持不允,甚至召唤属下整军备战。但是最后,晋国还是做出了让步,由吴国主盟。

显然,此时晋国的实力已经不能维持霸业,但是赵鞅在盟会上仍然显示了其作为大政治家临危不乱、咄咄逼人的气势。

营建晋阳

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打破宗法制度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晋国的国君大量启用异姓贵族,为他们登上政治舞台,并主导晋国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时期六卿出现,开始进入晋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六卿之首赵盾为政时,掌握了立法、刑狱、财务、人事等重要权力,成为真正的决策者。公元前607年,赵穿弒君后迎立晋成公,晋国卿大夫执政制度得以正式确立。此后晋公室与卿族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先后发生下宫之役、车辕之役等事件。晋平公即位时,在晋公室和卿大夫三十多年的争斗中,已造成两位国君死于非命,狐、箕、伯、先、郤、胥、董、籍等卿大夫家族或沦亡,或降为庶民。赵氏也仅存赵武一脉。晋顷公时期,晋国大的卿族只剩下六家,即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这时,晋公室已无力约束六卿家族,“政出家门”的政治格局形成了。

为了进一步削弱晋公室的力量,促进私家势力的发展,公元前513年,荀寅和赵鞅将以法律形式限制公室、保护六卿既得利益为宗旨的范宣子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世,使六卿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晋公室从此一蹶不振。

在“范宣子之法”的保护下,六卿积极通过改革发展自己的实力。赵鞅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周围聚集了董安于、尹铎、傅傁、邮无正、史黯、窦犨、阳虎等文臣武将,在人才上做足了准备。在经济上,他大力调整税制,据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佚文《吴问》记载,赵氏在当时晋国的六卿中,亩制最大,税收却最少,连孙武都认为,赵氏可以“富民”“固国”,最后晋国将属于赵氏。在外交上,赵鞅继续保持同韩、魏两家的友好关系,并且以拥护晋公室为名,积极参与各国外交活动。同时,他还注意保持与周王室和周边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赵氏一族虽在晋国颇为显赫,但也是迭遭厄运。晋景公时,赵氏被诛族,所有封地皆入公室。赵武复位后,才把绛、耿、原、屏、楼、晋阳陆续收为赵的领邑。赵鞅执政后,积极吸取历史教训,于公元前六世纪末令董安于修建晋阳城。

据《晋阳古城勘察记》一文记载,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南的古城营村,发现了春秋晚期董安于所筑的晋阳古城遗址。此地东临汾河,西依龙山,地形险要。当时所存的晋阳城南城墙残长626米,宽30米;西城墙残长2700米,其中有900米高出地面约7米。从连接现存于地上和地下的城垣遗迹来看,此城的南北长度估计可达4500米左右。经过2500年的风雨剥蚀,兵燹战乱,仍能保存约7米高的残墙,不难得知,晋阳城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大邑。

除了修筑坚固的城墙,赵氏还善于笼络人心。负责修建晋阳城的尹铎曾请示赵鞅,是要把晋阳作为提供赋税的城,还是要作为保护的屏障时,赵鞅很肯定地表示:“要建成保护的屏障。”尹铎立即裁减各户的税额。赵鞅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晋国如果有了祸难,你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不要嫌晋阳路远,一定要到那里避难。”

可以说,营建晋阳城是赵鞅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最佳体现。在接下来的六卿斗争中,晋阳城充分发挥了保障赵氏的作用。

八年战争

就在赵鞅改革逐渐完成的同时,其与范氏和中行氏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尖锐。公元前497年,赵鞅要求昔日安置在邯郸的五百户家奴前往晋阳,邯郸大夫赵午不从,赵鞅一怒之下处死赵午。赵午之子赵稷与涉宾以邯郸为据点发动叛乱。

荀寅(中行氏)是赵午的舅舅,又是士吉射(范氏)的姻亲,他们本来就与赵氏矛盾重重,正好借机讨伐赵氏。战争初期,赵氏处于劣势,赵鞅被迫退保晋阳。随着战争的发展,赵氏与范氏、中行氏的斗争引发了六卿之间广泛的利害冲突,不久便形成了两派:一方由赵氏、韩氏、魏氏、智氏、晋公室组成,另一方由范氏、中行氏、邯郸赵氏和诸侯国的支持者组成。双方从此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其影响之大,牵涉面之广在当时极为罕见。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赵鞅为了团结宗族共同对敌,不断与族人和家臣进行盟誓,让他们承认自己的地位,服从自己的指挥,保卫赵氏宗庙,诛讨已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宗族并防止其重返晋邦,还要参盟者以己身或亲子委质,并发誓不再发展自己的势力,如果同宗族其他人发生类似行为也要反对和声讨。经过赵鞅的努力,赵氏宗族内部实现了团结。

公元前493年,敌对双方在铁丘(今河南濮阳西)大战。在这场战斗前,为鼓舞将士的斗志,赵鞅向全军许诺:如能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闻此,大战开始后,他的部队便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地发起冲锋,大败敌军。

铁丘之战是八年战争的转折。在此之前,范氏和中行氏略占优势。此战之后,范氏和中行氏便成强弩之末,大势已去。公元前490年,赵鞅率联军攻占柏人(今河北隆尧西),士吉射、荀寅逃往齐国。从此,晋国进入赵、韩、魏、智四卿专政的时代。赵氏通过这场战争,不仅拥有了今河北省南部的大片土地,特别是战略据点邯郸和柏人。而且,赵鞅通过这次战争,真正取得了对晋国的实际控制权。可以说,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赵鞅充分运用了他的政治智慧,形成统一战线。在铁丘之战中更是表现出了他的恢宏魄力。

破规立储

赵鞅虽然掌握了晋国的控制权,但是赵、韩、魏、智四卿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弭,相反,智氏已经羽翼丰满,开始向赵氏进行挑战了。智伯不仅一意孤行,贪婪地抢夺各卿的领土,还对韩康子和赵鞅之子毋恤进行侮辱。面对智氏的挑衅,赵鞅打破嫡长子继承制,选取更有能力的儿子为继承人。

为此,赵鞅多次检测众子的能力,尤其是他已经有灭代的想法后,命令诸子到常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寻找宝符,承诺谁先得到有赏。诸子回来皆无所获,只有赵毋恤指出,从常山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代国,代国就是宝符。这次考察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赵鞅心中继承人的人选。

赵毋恤便是后来的赵襄子,赵鞅死后成为赵氏的领导者。他兴兵灭代,反灭智伯,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作为晋国的正卿,赵鞅雷厉风行,果敢刚毅,在诸国相争中极力维护晋国的利益;在六卿专政的晋国,他极富远见和战略眼光,锐意改革,营建保障;在与六卿的斗争中,能够形成统一战线,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战胜对手;在储位的选择上,打破宗法制度,遵从选贤任能的原则,立毋恤为继承人。赵鞅的这些作为都奠定了赵氏化家为国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