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狐谋皮什么意思_与狐谋皮的寓意
原文
周人有爱裘①而好珍馐②者,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③少牢④之珍而与羊谋其馐。言未卒⑤,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⑥。何者⑦?周人之谋失之矣!
注释
裘(qiú):皮衣。 珍馐(xiū):珍奇贵重的食物。 具:备、办。 牢: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用猪、羊的叫"少牢"。 卒:完。 一牢:指用一只羊做祭品。 何者:为什么。用于设问。
译文
周地有一个喜欢穿皮服而且爱好珍贵食物的人,想要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衣,就跟狐狸商量要剥它的皮。他想要准备祭祀用的美味羊肉,就跟羊商量要割它的肉。话没说完,狐狸相互带领着逃进深山之中,羊互相呼喊着躲藏进了密林之中。因此周地的那个人十年不能制成一件皮衣,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为什么呢?周地那个人的谋划错了!
文言知识
"与狐谋皮"与"与虎谋皮":成语"与虎谋皮"本为"与狐谋皮",就源于上文,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绝不可能成功。
为什么"与狐谋皮"会变成"与虎谋皮"呢?因为后人觉得狐狸仅表现为狡猾,若换成老虎,更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约定俗成。
类似的例子成语中还有不少,如"风起水涌"后人改为"风起云涌";"青天霹雳"后人改为"晴天霹雳";"天崩地坼"后人常写作"天崩地裂"……
这种改动的目的是为了通俗或生动。
出处
北宋《太平御览》
文化常识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初名《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赵光义每天看三卷,一年后读完,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启发与借鉴
要剥狐狸的皮,要吃山羊的肉,却去跟狐狸、山羊商量,希望征得它们的同意,这种做法既可笑又愚蠢。成语"与虎谋皮"后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当我们在办理事情时,要对事情涉及方的根本利益所有了解,否则就会犯"周人"一样的错误,对方是绝对不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