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聊赖是什么意思_百无聊赖的寓意
百无聊赖 去住两难
【释义】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去住两难:离去或留下都感到不合适,形容情况尴尬,左右为难。
【出处】"百无聊赖"源自汉·蔡琰《悲愤诗》:"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去住两难"源自蔡琰《胡笳十八拍》:"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典故】蔡琰(177~249),字文姬,陈留圉(今杞县圉镇镇)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集文学家、音乐家于一身的才女。
编辑
公元192年,蔡文姬远嫁给第一任丈夫河东郡(今山西定县)卫仲道为妻。两年,夫亡,归居娘家。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曾因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被司徒王允所囚,处死狱中。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12年,生有2子。
建安年间,曹操军力日渐强大,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被逐步削平,中国北方趋于统一。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这就是"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归汉后,感伤离乱,追怀悲愤,用字字血、句句泪写成了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悲愤诗》。该诗从董卓作乱写起,叙述了自己被惨无人道地掳掠入胡,在南匈奴度日如年、备受煎熬的生活以及别子归汉、还乡再嫁的凄惨悲愤的心境。《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后来,"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这两句诗,被后人简化为"百无聊赖"这个成语。
编辑
蔡文姬所著《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悲愤诗》大体一样,同是文姬归汉后所作,只不过《悲愤诗》是呈给曹操的,而《胡笳十八拍》则是文姬写给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其主要内容是倾诉对故国的思念和惜别孩子的悲愁。不管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或是别儿之痛、思儿之苦,字字句句都饱含血泪,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都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胡笳十八拍》被当代大文豪郭沫若赞誉为"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胡笳十八拍》为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与西域的一种管乐器,类似笛子,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
蔡文姬在第十二拍中唱道: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后人根据"去住两情兮难具陈"诗句简化引申出"去住两难"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