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在哪_杜甫草堂详情简介
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因为喜欢杜甫,所以每次到成都我都要去看看。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两句诗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处的位置。
▼杜甫与成都草堂简介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忙,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那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此刻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
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
1955年,杜甫草堂成立杜甫纪念馆。
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
1959年,由时任成都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
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
1999年,建成“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
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
杜甫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钱绍武创作
▼杜甫铜像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漂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同志参观杜甫草堂时的题词;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
在成都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可以见到这两幅对联。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杜甫,泥塑像,作者:民国 蔡缉武
▼陈毅题录杜甫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其四》
原作: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李白,泥塑像。作者:民国 蔡缉武
▼郭沫若撰写的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工部祠
▼工部祠 叶圣陶题写
" 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由清人钱保塘撰,顾复初书,商衍鎏补书。
▼柴 门
▼诗史堂
▼杜甫草堂木雕景
草堂留后世
此对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 联文中,朱老总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诗圣著千秋
▼爱国孤悰薄斗牛
▼杜甫石雕像
▼少林草堂碑亭石刻简介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此景点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少林碑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刻碑
▼草堂旧址陈列馆
▼杜甫草堂旧址陈列馆简介
简介
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公园旁,占地24公顷。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杜甫草堂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2020年3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博物馆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实行年内免费。
2020年5月,获得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织工作先进集体。
▼大雅堂门前的杜甫铜像
杜甫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一一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成都杜甫草堂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历史:
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了4年。直到严武去世,杜甫才离开成都。诗人曾用“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来形容其位置。
在这4年中,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冯至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部分作于草堂的诗:
《草堂即事》
《怀锦水居止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栽》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春夜喜雨》
《蜀相》
《绝句四首(其三)》
《堂成》
《江村》
杜甫草堂,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