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立鸡群的主人公是谁_鹤立鸡群的主人公介绍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的典故,出处与晋代洛阳著名的文人集团“竹林七贤”有关。即阮籍、嵇康、刘伶、向秀等这些当时名士。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他们的后代。在“竹林七贤”这些名士中,他们尽管性情各异,生活上放浪形骸,不拘礼节,但在政治上都对司马氏政权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个人行为上最激进的要数嵇康。他对于当时的权贵的态度,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当面奚落。
其中最有名例子,莫过于对钟会的态度。钟会为晋朝的大将,曾立下灭蜀的战功。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但嵇康就多次羞辱他。据说钟会很仰慕他,又不敢直接向他请教,就把自己写的文章从窗户里投给他,请他指点,他却毫不留情地给扔了回去。嵇康最后被司马炎杀掉,表面是他介入了好友吕安和其兄吕巽的案子遭到诬告。直接的死因却是因为钟会上书,在司马炎面前说了他的坏话。
嵇康嫉恶如仇的性格,使他不仅对权贵语出不敬。即使对“竹林七贤”中的人,也同样采取不妥协的态度。据说有一年,他的好友山涛做了官,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出于对嵇康的才华的推崇,他向朝廷举荐嵇康接替自己的职务。没想到嵇康知道后,马上写了一封信给山涛,声明两人绝交。这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长长的一封书信,即表明了自己不愿出仕的态度,又向昔日的好友诉说了心中的感受,可以说感人至深。这封绝交书并非是与朋友感情上的绝交,而是一种对挚友的精神坦白书。
嵇康的精神上是孤傲的,抗争是刚烈的,最终的结果也是惨烈的。他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一个被司马氏政权砍了头的人。
但嵇康毕竟也是一个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自己一样。在入狱时,特意嘱咐儿子嵇绍去找山涛,他相信山涛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儿子。
事实上,山涛的确完成了他的遗愿,说明两个人在想法上的默契。嵇康临刑时,做《家诫》给十岁的嵇绍,教育儿子不要学他。不要过于刚烈;不要对人刻薄;要做忠厚的人。其诲语敦敦,洋洋千言。他教导嵇绍:在酒宴上,碰到有人争论,不要在旁,要走开;别人劝你喝酒,即使不愿意喝,也不能拒绝,而要客气地端起杯。语重心长,充分透露出嵇康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深厚的感情。
受到父亲的教诲和山涛的培养的嵇绍,完全成了另一种人。他性情忠厚,做事严谨,对朝廷忠心耿耿。尤其是嵇康生前有着较高的社会声望,在被冤杀时曾经有几千太学生为他求情,这使得人们对嵇绍有着很大的同情心。嵇绍还继承了父亲“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形象,长得很帅气,这使他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声望和知名度。
当嵇绍受到山涛的举荐,担任秘书中丞,到洛阳上任时,整个洛阳城为之一亮。无论是风姿、气质和人品才学,嵇绍就好似一个精灵下凡,在众人中,真好比仙鹤在鸡群里独舞,明月在群星中闪亮。他的美,不带一点尘俗,在京城庸俗的珠光宝气里,他就像一块清澈无暇的美玉,使观者不由得为之倾倒。因此才有“野鹤之在鸡群”的评价。鹤为水禽,常行走于水滨,因此腿长身高。与鸡相比,在高度自然不能同日而语,站在鸡群里非常显眼。这时人们看到的嵇绍,形象气质完全是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
西晋的文人戴逵曾写了一篇《竹林七贤论》,文中有一段话:“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这段话用一个旁观者的语气,叙述了嵇绍的风采。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亦载:“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成语“鹤立鸡群”由此演化而来。鹤站在鸡群中,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