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产自哪里_端砚的产地和历史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在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一带以及七星岩背后的北岭一带,分布着数十处砚坑,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宋坑等采石坑因出产的砚石十分名贵而声名远播。端砚以紫端石较为常见,因此也有人讲端石成为紫玉、紫云,唐代诗人李贺就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的诗句。除了紫端石外,还有绿端石和白端石。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位列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据统计,自汉代以来,先后有过87种砚石,为何只有端砚等独领风骚上千年呢?总体来说,端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端砚石质细腻、温润,具有“发墨不损毫”的特点。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墨色层次丰富。二是端石密度大、饱和吸收率低,使砚台贮水不耗、磨之无声。三是端砚丰富的石品花纹很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寄物抒情的个性。四是端石硬度适中,而且砚石中含有石英,使得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为制砚匠人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和表现舞台。正因为具备了这些特点,使得古人得出了端砚“其石制砚至妙”的结论。
历经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端砚已不仅仅是文房清玩,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遗产。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不少的端砚,并为此专门进行了展示陈列,作为本馆的常设展览,希望以此唤起保护端石资源的意识,继承制砚技艺,弘扬中华砚文化。本文选取部分馆藏端砚作简单介绍,与大家共赏。
嵒华四象砚
嵒华四象砚也是清末三大名砚之一,与千金猴王砚为同时开采的老坑大西洞石,砚长23.8、宽15.7、厚2.3厘米。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因此,嵒华四象砚也被称为鹤砚或松鹤砚。此砚为双面砚,砚背有圆形砚池,砚额有铭文:嵒华四象砚。砚侧铭文为: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
端石松月砚
端石松月砚,清光绪端砚,老坑石,砚长16、宽18、厚2.3厘米。这方松月砚采用薄意雕刻松枝作为主体纹饰,松枝半遮月形砚池,组合成一幅宁静的夜景图案,颇具文人气息。
端砚的装饰图案包括边饰纹样及主体图案。边饰纹样多为夔龙纹、回纹、云纹、缠枝纹、水波纹、宝相花纹等传统纹饰,多雕刻在规矩砚的砚边部位。主体纹饰多为较写实的图案,如山水风光、花卉瓜果、鸟兽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雕刻在砚堂及砚池等处。这些装饰图案内容几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备受喜爱,历代沿袭,成为经典砚式。
端石云蝠砚
这方清乾隆端石云蝠砚,砚长31.6、宽21.5、厚6厘米,麻子坑石。这方端砚为双面砚,另一面为淌池式。砚面有大块翡翠斑,翡翠是端石中名贵的石品花纹之一,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如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翡翠与石眼颇有关联,有“石不成眼者为翡翠”的说法。
工匠利用这一块翡翠斑巧妙地雕刻蝙蝠,周围浅雕云纹,中间圆形砚堂为圆月,既突出石品,又使整个装饰和谐互衬。因材施艺是端砚制作中的重要法则,即利用砚材本身的天然特征,如形状颜色、石色石品的特殊性,来确定砚形砚式和装饰内容,顺乎自然,巧施雕琢,达到掩暇显瑜、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端石兰亭砚
端石兰亭砚,清代中期端砚,宋坑石,砚长27.3、宽17.6厘米。砚面纹饰以王羲之“兰亭集序”为内容。以人物为雕饰的古端砚,可以追溯至北宋的兰亭砚。元代的端砚人物雕饰是个断层,明代中后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到清代人物雕饰也以高度成熟的工艺技法和巧思妙想,而富于时代特色。但人物雕饰在清端砚中所占比例还是比较少,属时代创新的作品更少,仿古作品如兰亭砚、肖像砚亦需苦心搜求,因此,“兰亭砚”也成为了最经典的人物题材砚式之一。
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
端石二龙戏珠长方砚,清代,麻子坑石,砚长29、宽19.5厘米。这方砚池头正中镶嵌老坑石眼,喻作“宝珠”,周围雕刻海水云龙,构成“龙戏珠”图案。
石眼是端砚独有的特色,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犹如眼睛一样的“石核”。在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和梅花坑的少数砚石中可以看到石眼,宋坑砚石也偶有发现。石眼形体圆正或尖长,呈青绿或翠绿色最佳。端砚石眼有多种颜色,有翠绿色、黄绿色,有米黄色、黄白色和粉绿色等,石眼大小不一,一般3〜5毫米,个别大于7〜10毫米,神态各异。
端砚雕刻中十分重视石眼的装饰作用,这方端砚上二龙戏珠中的“珠”就是采用做伪方式镶上去的眼。镶眼或贴眼,是古来就有的做伪方式,以求美观、遮盖瑕疵或是冒充天然眼以提高砚的价值。
正所谓“砚无床,不称王”,一方好砚,自然要有一个考究的砚盒相配。这方砚所配的砚盒十分精美,砚盒表面的装饰纹是采用称为螺钿的蚌壳类材料镶嵌上去的,螺钿经常用在家具上作为装饰。明代之后,硬木砚盒兴起,大多数采用檀木、酸枝、花梨、楠木等材料打造,颇受文人的重视。砚盒的制作不可太复杂,否则喧宾夺主,累赘庸俗,也不可有棱角出现,拐角转折的地方,要圆浑自然,手感舒适。虽然是作为砚台配件的存在,却与砚的造型和谐统一,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砚的保护和映衬作用,也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端石长方砚砖
端石长方砚砖为明代坑仔岩石,砚长24.5、宽11.6、厚5.5厘米。配有砚盒。砚左侧铭文:云间董氏藏有先代鸲鹆眼石砚一枚,予莅斯邑,见而宝之,遂以家藏米元章墨迹易焉。恐后世子孙莫知宝也,故识之。师游。砚右侧铭文:水晶碧玉费平章,争及端溪石一方。鹆眼盈盈曾见否,凤池绨几几沧桑。民国九年(1920)十月从军惠阳三多祝得此,喜而赋之。防城黄惺吾。
黄惺吾(1877〜1954),字知元,清末拔贡,光绪年间广东学政选送进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中拔贡,曾任三都书院校长、合浦县长、防城森林局长、修志馆长等职,解放初任广西文史馆员,被誉为“防中文胆”。留有8万多字县志史料。这方端石长方砚砖是黄惺吾用米芾的墨迹换得的一方优质砚石。他收藏有三方砚台,其中两方已收藏入广东省博物馆。
俗话说“砚贵有名,身价倍增”,指的是砚台上面的铭文和它的拥有者。许多名人对砚台特别是久负盛名的端砚、歙砚喜爱倍加,他们会在自己使用过的砚台上留下诗文或警句及砚台的来历等,赋予端砚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