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_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2-05-16 10:11:19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恻隐一词乃孟子首用。成语恻隐之心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_恻隐之心文言文翻译

“恻隐”一词乃孟子首用。成语“恻隐之心”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成现代文就是,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人皆有之,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孟子历来主张性善说,“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爱心、善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人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恻隐之心”,即“仁心”,所以从这种人人都有的“仁心”来推导仁政,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的思路。

孟子致力推崇的仍然还是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行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崇的前提——“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仁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在孟子那个时代,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极具积极意义。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