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雷贯耳是什么意思_如雷贯耳的含义
久仰大名:意思是早已仰慕,一般用作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示同一个意思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或者是同一个词因为地方、口气、音调及是什么人说等等原因,都会表达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意思。所以不要说老外,就是国人,都会对中华文化感到太过庞大复杂,不如——“寄情于山水、钟情在舌尖、沉迷在游戏、搏杀在股市、忘情于抖音、搏傻在奢侈品、流连在朋友圈......”
关于我们现代人生百态,20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就作了描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回到本文主题,原来我对“久仰大名”和“如雷贯耳”这两个词是混为一谈的。不过自从开始学习中华文化,我就喜欢瞎琢磨。但由于学艺不精,即使知道这两个成语,肯定不能混为一谈,但究竟怎么更好地理解其细微差别,一直在寻找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回到原点,中华文化里都有答案。今天百日成长是学习《论语·颜渊》第20章的“子张问达”,关于以上问题就有了答案。原文如下: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把他们的对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张问:“读书人怎么样才可以叫做达人【成为社会贤达】?”孔子说:“你说的达人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诸侯国做事,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叫闻人,而不是达人。所谓达人,就是品质正直,遇事讲礼,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谦恭地对待他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事必定会通达;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通达。至于闻人,只是表面上追求仁德,而行为上却违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这样的人,仅仅是在诸侯国做事骗取些虚名,或在卿大夫家做事骗取些虚名罢了。”
关于“闻”于“达”,诸葛先生在出师表中就写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当时我把“闻”与“达”混为一谈,而上文孔子却把“闻”与“达”分析得清晰明了。
我们有时候所说得“久仰大名”的“名”,从某种程度上是“名闻天下”,与“闻”相对应。但是不是“名副其实”却值得推敲,关于这一点,孔子也给出了答案——“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为什么会“如雷贯耳”呢?与“名震天下”有关。意思是作出了一定实质性贡献或者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譬如阳明先生通过38天擒宁王,以万余乌合之众破宁王十万精兵,从而名震天下,所有巢匪再听到阳明先生的大名,可以说如雷贯耳、魂飞魄散。所以阳明先生可以做到军事上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思、田平匪,一封书信,巢匪束手就擒。
为什么会“如雷贯耳”呢?与“名震天下”有关。意思是作出了一定实质性贡献或者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譬如阳明先生通过38天擒宁王,以万余乌合之众破宁王十万精兵,从而名震天下,所有巢匪再听到阳明先生的大名,可以说如雷贯耳、魂飞魄散。所以阳明先生可以做到军事上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思、田平匪,一封书信,巢匪束手就擒。
有着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之心,这样的达人,当别人见到你时才会心悦诚服,才会说如雷贯耳。
那如何做到达人呢?孔子也告诉我们了标准,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是质直:品质正直,厚重能成事。
第二是好义:慷慨好义,忠诚有担当。
第三是察言而观色:就是心明眼亮,窥一斑而见全貌。
第四是虑以下人:对人谦虚,绝不傲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我们要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学以成人。不要学做“闻”人,只会做一些表面文章,在装点门面上花工夫,既无好义行仁之心,又无质直谦虚之态,只会沽名钓誉,自以为是。而是要脚踏实地,虑以下人,建设自己、利益他人,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达”人。
最后我们用诸葛先生的名言共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